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系统汉语》拾零之——~~~
古诗词中觅良药之——鱼腥草~~~
2021年04月25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中觅良药之——鱼腥草
药食双用两千年
鱼腥草

  ■谭浩泉

  采蕺采蕺蕺渐绿,

  蕺山昨夜雨沾足。

  越女提篮入市中,

  论价不止金与玉。

  开时花似荞麦花,

  亦能蔓生走长蛇。

  龙肝凤髓久无味,

  却寻野蔌新矜誇。

  宋代 ·张侃《采蕺歌》

  张侃《采蕺歌》中的蕺菜,就是鱼腥草。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现代研究表明,鱼腥草特异气味主要来源于鱼腥草挥发油中的一种有效成分——鱼腥草素(癸酰乙醛)。鱼腥草素是鱼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鱼腥草还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鱼腥草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气管炎、慢性宫颈炎、百日咳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急性结膜炎、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疗效。鱼腥草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镇痛、止咳、止血,促进组织再生,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作用。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鱼腥草别名侧耳根、猪鼻孔等,生长于沟边、溪边及潮湿的疏林下,分布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鱼腥草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但回国的第一年就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吃。勾践亲自上山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终于发现了一种。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的野菜度过了难关。因为这种野菜有鱼腥味,便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另一说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村子里,有对不孝夫妻时常虐待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一次,老人患了重病,高烧、咳嗽、咳脓血不止,夫妻俩不但赖着不给母亲治病,还怪老人装病。邻居实在看不下去,便送来一条鱼让他们给久病不愈的母亲补补身子,夫妻俩表面上应许着,背地里却瞒着老人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由于怕邻居再来看母亲时自己的丑事露馅儿而影响面子,儿子便到山坡上采来了一种有鱼腥味的野菜,煮了骗母亲说是鱼汤,让母亲喝。善良的母亲信以为真,喝了一碗又一碗,不料,病竟奇迹般地好了。后来,这事还是传了出去,人们在纷纷谴责这对不孝夫妻的同时,也知晓了这野菜的药性,也由此唤为“鱼腥草”。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鱼腥草作为野菜佐食。魏晋时起,蕺菜便正式作为药用,以“鱼腥草”之名收入医药典籍。在历史变迁发展中,它一直扮演药、食两用的双重角色,为民众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发挥着作用。随着现代人们愈来愈崇尚自然、追求真朴,鱼腥草已成为大众餐桌上身价倍增的“大路野菜”。鱼腥草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吃法,如在西双版纳地区,将鱼腥草洗干净之后切段凉拌,或是煮汤,或是煎炒,也有的做成咸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药食双用两千年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药食双用两千年 2021-04-25 2 2021年04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