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市地方志编纂室整理出版了明嘉靖《衡州府志》;10年后,他们又对明万历《衡州府志》进行了抢救性整理,使其变孤本为多本,以期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利用它。近日,记者走访了参与志书整理点校工作的人员,探寻这部旧志书的再生之路——
■文/图 本报记者 邹 毅 胡建军
“9年了,终于等到这一天”
2021年3月17日,《万历〈衡州府志〉影印校注本》在市图书馆举行了首发式。这一天对于杨伟东,心情特别激动,用他的话说,“9年了,历经种种艰辛,终于等到这一天”。
2012年,44岁的杨伟东调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这一年他正着手编制衡阳第二部市志,在省方志馆查阅资料时,他翻到了1987年出版的《湖南省地方志综合目录》,了解到万历《衡州府志》现存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也是唯一流失海外的孤本。“其他版本《衡州府志》一再雕行,流播广远,学者咸得披览,然明万历《衡州府志》仅留此一线之延,又无人为之覆刊,实为憾事。”杨伟东说。这一刻,他便萌生了要将这部旧志重新点校出版的想法。
在接下来的2014年、2016年、2018年,他先后3次递交报告。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在他看来“机缘未到”是他对自己始终坚持的安慰。
尽管机缘未到,但这些年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也在机构改革中改名市地方志编纂室,但杨伟东和他的同事们,为点校工作做的前期外围工作却从未间断:
到省地方志编纂院向省里领导和专家汇报点校计划;
通过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拿到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影印光碟;
派员向旧志点校经验丰富的长沙市(含浏阳市)、湘潭市(含湘潭县)、常德市、永州市、广州市、佛山市、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北京线装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长沙岳麓书社等地和单位学习旧志点校整理经验;
参考已点校出版的湖南省嘉靖《长沙府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康熙《永州府志》(湖南人民出版社)、贵州省万历《铜仁府志》(岳麓书社)、江西省万历《吉安府志》(中华书局),查阅大量相关古籍资料,并购买了《明代职官年表》《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等工具书;
组织市、县两级地方志机构,根据衡阳历代府、县志的相关记载,编写了《衡阳旧志名宦录》和《衡阳古代清官能吏选记》。
……
静待!终于有了转机。
2019年的11月8日,知名苗族文化学者、贵州省黄平县原副县长潘洪波到衡查阅明代衡州知府周瑛的相关资料。
“潘洪波的到来,让我们更系统地梳理了明代衡州府职官发展史,也发现了更多的珍贵史料”这使得杨伟东更加急迫地想尽快启动明万历《衡州府志》的点校工作。
两天时间,潘老先生对此行查询结果非常满意。他向时任市委书记郑建新当面表达了谢意,并对市地方志编纂室在旧志整理工作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趁热打铁!!11月10日杨伟东第4次递交了报告。
一周之后,《点校工作报告》审批通过。
四本书籍,一年心血
翻开厚厚的明万历《衡州府志》校注本,象牙黄的封面古朴而典雅,一部厚重的衡州历史跃然纸上。
这部志书距今已有482年。古代志书虽然珍贵,但因其繁体竖排、没有任何标点断句,且晦涩难懂,一般读者难以阅读,就连专业人员也不敢自诩毫无障碍。加上不少页面的顺序错乱颠倒、成行成页字迹模糊难辨,点校注释的难度极大。读过古文的人都知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错误。
经过多方对比和统筹考虑,万历《衡州府志》的重刊排版,最终确定由衡阳师范学院唐红卫副教授主持。
唐红卫,41岁,南开大学文学博士、湖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曾师从古典文学研究的权威专家叶嘉莹教授、湖湘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朱汉民教授,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课题,出版近10部相关的学术专著。
“给我的时间是一年。”虽然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2019年年底唐红卫毅然接下重任。他的底气源于他深厚的文史功底,此前他因科研的需要而浏览了湖南省存世的所有旧方志、诗文集。
然而第一关繁体录入就遇到了难题,旧志使用的是繁体字、文言文,还有大量的生僻字、模糊不清的字,对这些字要统一转化为规范简化字,但是现行电脑的字库中,这些字多未收入或很难找到,给录入工作造成极大的麻烦。唐红卫在本地找了数家广告公司与文化公司,但因为录入差错率太大而只能放弃。为了减少差错率,他多方联系到北京一家公司,最终从文字录完再到核查完毕,一共花了3个月时间。
与此同时,图片处理也是困难重重。整套书共有1900多张图片,楚子文化公司3名工作人员整整用了半年时间才制作完成。
在唐红卫看来,注释是点校最难的地方。旧志为文言文,许多古地名、年号、称谓、礼制、科贡、职官、典故和生僻字、难字以及容易读错的字等,他都尽可能地进行注释。因为方志涉及很多偏僻的知识和文献,往往很难找到参考的书籍。如果不懂,要查找出处,无异于大海捞针。影印本中还有不少页面顺序错乱颠倒、文字漫漶不清,为了准确地考释一个字或词,常常要耗费一天时间翻阅数十种辞书、古籍,反复进行比较、查考和论证,力求正确无误。
遇上不确定的地方,他就拿出一查到底的劲儿,首先查工具书,《辞海》《辞源》《康熙字典》《中华字海》等都摆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其次查典籍,《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找缘由;最后便是到国家图书馆查各种文史专业数据库和珍稀古籍。如沈鈇《司马凝斋刘公传》文中“权贵人多侧目俟之矣,秩满,■■,益究心经世务。”为了补全这两个模糊的文字,他多方比对旧方志、旧文集,最后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湖南图书馆古籍部的清刻本和清抄本找到该文此处为“请告”(意思是请求休假、退休)。
“我每天的工作时长是15个小时以上”,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最终病倒了,在医院治疗了三天,他又匆匆回到了书桌前。
这部书中,仅新作的校释就有6000多条,可见所下的功夫之深,没有这样的精雕细刻是很难成其为精品的。
一面纸常常原文数百字,校注却有一千多字;密密麻麻的标注,使原书全书15卷26万多字,变成了50多万字的校注本。
2020年10月,万历《衡州府志》的征求意见稿形成,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群策欣然为志书作序,认为该书“能一睹衡州先民的生产生活风貌”“是一部备观省、昭劝诫、励风教的好志书”。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在评审意见稿批示:“文化建设对衡阳‘十四五’发展尤为重要,地方志编纂室做了一件大好事,立了一功!”12月,一套四册的《万历〈衡州府志〉影印核注本》由线装书局正式出版。
一年时间的忙碌,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拼搏,唐红卫和他的团队在市地方志编纂室的领导下,完成了府志从搜集原始资料,到校勘注释再到印刷出版的一系列工作,只为还原一个丰富完整的衡州人文地理,传承衡州历史文化,让大家记住乡愁,体现了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但在这本府志点校完成之时,唐红卫仍留有些许遗憾,书中还有几十个疑难之处没有注释,即使找遍了各种书籍,也没能找到任何相关资料,只能留待以后补充修订。
这是一本高中生也能看懂的地方志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众所周知,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高质量的地方志能够发挥独特的资政作用,有利于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与施政水平的提高,此外,也有利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
“地方志书是一个地方历史人文的时代记录,但方志的价值不仅是限于书本身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读懂它,传承它。简单的重印,虽然速度快,但是远远不能充分地体现旧方志的珍贵价值。所以我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注释工作,就是为了让这本书能够更好地普及推广。”唐红卫说。
习近平总书记再三指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今天出版的《府志》影印校注版,符合当今阅读习惯,无疑扩大了阅读受众,使之得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从束之高阁走向读者书桌,达到了修史修志的真正目的。
“这也是目前衡阳旧志点校中注释最详尽最通俗易懂的一本方志,是值得每个衡阳人去读一读的。”曾经参与过我市两轮修志的市地方志编纂室副主任肖泓认为。
此次整理点校的《万历〈衡州府志〉影印核注本》共有4册,目前只印刷了1000套,首发式上,衡阳市县各级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研究明清文史、湖湘文化的专家都得到免费赠送。
众多读者纷纷表示该部志书装帧精美,堪称一部精品佳作,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浙江大学、湖南图书馆、湘潭大学等众多文化单位和高校纷纷致电市地方志编纂室,要求收藏《明万历〈衡州府志〉影印校注本》。
不少在外地的衡阳人还特意赶回衡阳,购买收藏此书。省地方志编纂院院长江涌表示,今后要让更多的湖湘旧志像万历《衡州府志》一样,从馆阁走向社会,从书架走向大众。
一部好的地方志书,是一个地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或缺的思想和精神的支柱。相信万历《衡州府志》的面世,一定能够给衡阳的文化建设,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