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首个器官捐献者纪念陵园建设纪实
■朱嘉林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4月2日凌晨,清明前夕,17岁男孩豪豪(化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即便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回馈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礼物——他的双肾、角膜、肝脏。
当天九点半,衡阳市器官捐献者纪念陵园开园。园内的纪念墙上镌刻着35位器官捐献者的照片、名字和出生年月,照片中的他们神情各异,但他们的出生年月后,共同续写着两个字:“永生”!不久后,豪豪也将和他们一起长眠于此。
“这上面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他们用爱心传递着最温情绚烂的人性光辉。”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器官移植专家罗志刚教授是湘南开展肾脏移植手术的第一人,他感叹:“器官捐献,让生命得以延续和重生,陵园建成,让人间大爱得以永存。”
35名器官捐献者 安息在纪念陵园
4月2日凌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内,豪豪的器官获取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面向遗体集体肃立、低头、致敬。术后,他们把遗体修复如初,全程帮助其家人处理后事。
罗志刚有着30多年器官移植临床经验,自称早已见惯生死,但每次做手术,他的内心依然会被器官捐献者的奉献而震撼。2015年,罗志刚针对省内专门纪念器官捐献者陵园缺乏的现状,大力呼吁在衡阳建立器官捐献者纪念陵园。
“有一些家庭希望将亲人骨灰存放在统一的纪念陵园,体现社会对捐献者的尊重,这让逝者有安息之处,亲人有瞻仰之地,世人也有效仿的榜样。”对于纪念陵园的意义,罗志刚如是说。
经过5年多的努力,在衡阳市民政局、衡阳市湘江水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支持下,我市首个器官捐献者纪念陵园在今年清明节前建成,位于衡阳万福园陵园内,近1200个墓位,满足未来20年内捐献者骨灰存放的需求。
首批迁入的35位捐献者中,有不满3岁未谙世事的孩童,也有年长慈爱的中老年人,有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有默默无闻的农民,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得到安放。
在生死间架起桥梁
器官捐献者和移植受者之间有着一座生命的桥梁,而架起这座桥梁的人就是器官捐献协调员。
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OPO(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有10名器官捐献协调员。他们走遍衡阳各个乡镇,对一线医务工作者和普通群众展开宣传;出现潜在捐献者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往患者所在的医院和家里,帮助逝者延续生命,给器官衰竭的人送去生的希望。
“祁东人民医院发现2位潜在捐献者。”2017年正月初一的中午,一通电话打破了OPO办公室的沉静。于是,工作小组马上收拾行装出发。
“人体器官的获取有很严格的时效性,这意味着协调员往往需要在患者弥留之际,就直面家属商讨捐献的话题。协调员任何一句失言,甚至一个不合适的动作和眼神,都有可能引发未知的后果。”OPO办公室主任谭书波表示,经过6小时的沟通,家属最终同意。
返程路上,看着窗外万家烟火团聚,饥肠辘辘的谭书波顾不上一天没有吃饭,他心情复杂,既惋惜生命的逝去,但也必须与时间赛跑,为生命续航。
那晚的画面,深深印在谭书波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忆之前有些家属骂、打等过激言语和行为,谭书波认为:“如今很多人对无偿器官捐献有所了解,因而少了许多偏激者。”
出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后要留全尸”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旧有许多家属不能接受。“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家属们真诚的言语、耐心的沟通。”捐献者家属的理解就是谭书波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019年,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李建军倡导、推动下,衡阳市福尔天使公益服务中心成立,是湖南省首家以器官捐献者家庭和极度困难的器官衰竭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非营利性慈善公益组织。“福尔”是“附二”的谐音,也是器官捐献者和受捐者之间的纽带。
中心的志愿者团队,为器官捐献者的家人们提供就医服务、生活补助、心理疏导和贴心的关怀,截至目前共提供救助金额数百万元。此外,还和OPO办公室的协调员们一同进村、入户,普及和宣传无偿器官捐献知识,消除传统思想对此的误解。
2015年,19例;2016年22例;2017年,47例;2018年,51例……随着公众捐献意识的不断增强,登记和捐献人数逐年提升,器官捐献事业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
据衡阳市红十字会统计,截至目前,衡阳市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6541人,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43例,成功捐献器官671个,成功挽救了600多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衡阳市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达到8.1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无私奉献让我重获新生”
谭春梅是OPO办公室工作近10年的协调员,纪念陵园里每一个捐献者的名字她都很熟悉。
“每一例器官捐献的背后,都有一则感天动地的故事和一群默默奉献的家属们,他们深深打动着我。”谭春梅说,“我和他们也成为了朋友,事后经常沟通交流,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2018年3月7日晚上,不满3岁的男孩星星意外被死神夺走了生命。其父亲万念俱灰之际,选择捐献其器官,让和星星一样不幸的人重燃希望。
由于器官移植是双向匿名的,星星父亲并不知道受体是谁,三年过去了,他每年都会和谭春梅联系,询问受者的身体情况。他说:“虽然星星已经离开,但他的一部分仍留在世上,我知道他们还好好的,就仿佛星星还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才让我的人生有了些许念想。”
今年3月至今,该院OPO办公室已完成7例器官捐献,为13位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肖女士是近日接受了肾脏移植手术的尿毒症患者。此前,她必须长期依靠血液透析度日,每周不少于两次的透析,一个人几乎绑在血液透析机上,毫无生存质量可言。
“真的感谢捐献者及家属,是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重获新生。”病房内,肖女士哽咽地说,“我幸运地等来了救命的肾,这是生命最好的馈赠。”
肾脏移植手术后的第三天,她的肌酐就降了下来。肖女士表示,待身体完全康复后她将去纪念陵园为器官捐献者们献上一束菊花,吊唁这些伟大的生命。
和肖女士一样,受捐者黄女士也十分感激。2017年,肾脏移植为她免去了透析的无穷折磨。得知衡阳市器官捐献者纪念陵园开园,她第一时间前去祭奠,并深深地鞠躬,感谢他们。她表示,“未来我将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回馈社会,将捐献者们的大爱继续传承。”
让生命延续,将大爱永存
在报社工作以来,我曾经采访并记录了这些故事:2015年,不到4岁的女童琪琪,在与脑瘤斗争7个月后生命进入倒计时,她的家人强忍悲痛,签订器官捐献协议。
2017年,市民熊衡露见义勇为劝阻一起行凶伤人案时被行凶歹徒砍伤,经过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根据其生前遗愿,家属决定捐献出他的器官,他捐献的肾脏、肝脏、角膜至少能让5人重获希望。
一个个有关器官捐献的故事,凝聚着逝者对生者深深的祝福,也彰显了大爱者们伟大的奉献精神。
纪念陵园内,静静矗立的纪念墙,沉寂而冰冷,但上面一行行名字,却一直温暖着人心,也影响着更多的人。
为器官捐献者建造陵园,让这群无私而伟大的人拥有了一个安魂的“家”,也为这群人树立了丰碑,这是对一个逝去生命的最好纪念。
正因为有了这群大爱者的奉献,让许多绝望中的生命得到了重生的希望和力量,为生命赋予了生生不息的永恒。这群大爱者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纪念陵园,将成为他们精神永存、仁爱永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