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常融媒
2009年,退伍转业的尹明走进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这一干就是12年。12年来,他勇挑重担,实干、奉献是他最鲜明的标签,以“发稿上稿数量最多、广播电视创优获奖最多、新闻报道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最多”而被誉为县级融媒体的“尹三多”, 连续10年获评“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5次受到常宁市人民政府嘉奖,2次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常宁市优秀共产党员”。
敢啃“硬骨头”
2019年7月10日,常宁持续强降雨,洋泉供电所辖区1.5万户居民停电。尹明随电力工人紧急进山抢修,途中突遇山体滑坡、塌方,尹明步行爬山10公里抵达抢修现场,跟拍了宝贵的第一手素材。晚上9点,山区全部恢复供电后,尹明才步行下山,回家后又马不停蹄地撰写稿件,确保新闻及时发出。
去年,新冠疫情防控战打响后,34岁的尹明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并主动请缨去常宁市人民医院采访,从高速路口到车站、医院、市场,整个抗疫报道期间,4天10个采访,尹明拍摄的全是高风险地方,最终用详实的镜头缓解了群众的恐慌心理。同事问:“怕么?”“不怕,那是假的!”尹明说,“家里有2个小孩,我早上出来就不敢回去,晚上回去,把外套都在门外面用塑料袋装着!”
去年11月,中央电视台大型论政专题片《复兴伟业启征程》向常宁约稿,他顶着40摄氏度高烧到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采访,近3个小时的车程几次呕吐,但回来后还是坚持将素材整理上送后才去医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紧急约稿,尹明再上塔山,圆满完成约稿任务,《“十四五”规划通过 “洋记者”解读中国式民主生动实践》经新华社发布后广受好评,而尹明拍摄的常宁元素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为民“孺子牛”
2018年5月,他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反映了三角塘镇贫困户徐棉成包菜滞销,不少热心市民看到报道后纷纷前来购买,衡阳某物业公司更是组织业主集体到菜园“学雷锋”,滞销包菜一抢而空,挽回经济损失两万元;当年8月,尹明报道柏坊镇大新村一离异女性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前夫,而高额的医疗费让女儿上大学陷入困难,湖南尚珂伊公司总经理邹晓魏看到报道后,主动提出要资助孩子的学费直至大学毕业。
用镜头助力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尹明精心策划并实施的电视专栏《大义常宁行》播出后,得到了本土作家彭昭维老先生的高度肯定,盛赞栏目把常宁的原滋原味都展现出来了,社会反响很大。现在,受节目的影响,每个周末都有近万名文人墨客、背包驴友、各界政商人士从长沙、上海、北京等地慕名前来,到塔山赏杜鹃,到五门看牡丹,带动当地土特产畅销,牡丹盛开时,西岭五门村一位卖“八花圆子”的70岁老太太,一个星期就净赚4000余元!
几年来,尹明拍摄制作的不少作品得到了上级媒体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其中,《扶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被评为优秀微党课;《醉美花乡 罗桥庙山》助推该村成功申报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文明村镇,常宁脱贫攻坚的经验10余条在湖南卫视播发,全面小康的常宁好声音广为传播。
乐为“渡人梯”
作为退伍老兵,尹明把军营的优良作风带到了新闻采编事业中来,他以勤补拙,勤学苦练,不断自学提升自我,不仅自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记者,还带动和培养不少青年记者成长为业务骨干。
2019年7月,常宁市广播电视台与旅游服务中心联合摄制一档旅游文化栏目《大义常宁行》,尹明担任制片人。还从未单独做过电视专栏的他既要联系确定题材,又要熟悉采访路线,还要反复打磨文稿,压力就像一座山,让他喘不过气来。为了捕捉最美的画面,他“零基础”自学航拍,白天拍摄画面,晚上编辑制作,与撰稿、制作、主持反复琢磨,经常加班到深夜,经过栏目的锤炼,成长为集编、导、演、拍、剪为一体的全能型人才。
由于尹明综合素质过硬,每年单位新招聘的记者,实习期都会被安排由他带,最多时他曾带了3名新同志。“别人叫我一声师傅,我就要对得住这个称呼”。从摄像机的使用、到拍摄取景到新闻稿的撰写、视频的剪辑编辑,尹明总是不厌其烦,既教基本功,又传好作风,对每一名新同志都做到细心耐心,毫无保留!记者李洋源在他的指导下,三个月就能独自完成采编任务,一年后转岗新媒体,一样是顶呱呱,目前也是单位的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