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云 蔡 斌
今年31岁的洪余德,是南华大学附二医院泌尿外科的主治医生。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上,他始终不辞辛劳,迎难而上,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高度评价。
孝敬双亲,学而不厌
洪余德出生在衡阳县关市农村,家里有8亩责任田,从小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在劳动中,他体会到了父母双亲的不易,培育了深厚的母子情、父子情。成年后,他每年都参加双抢。在乡邻们眼中,洪余德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上大学期间,洪余德的母亲被诊断为胃癌。2009年国庆节前施行胃癌根治手术,同年寒假,其母的肿瘤转移并肠梗阻,从当地卫生院转到上级医院,再次手术治疗。他一直守护在母亲身边,默默照顾。
母亲去世后,他深刻体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凉。洪余德的父亲有腰背痛、胃食管反流病,每次回家,他都要为父亲松筋按摩。为了父亲,在饮食上,他也从无辣不欢的饮食习惯转为清淡饮食,虽然菜的味道清淡了,但亲情更浓了。
家境的贫寒让洪余德认识到,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求学期间,他始终相信“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管在哪个阶段,他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迈进了大学之门。2015年7月,他获得了暨南大学外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走上了治病救人的神圣岗位。
洪余德说:“只有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才能练就过硬本领,才能不负青春使命,不负从医誓言,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爱岗敬业,医者仁心
参加工作5年多的时间里,洪余德参加手术1000余台。平均每周工作80个小时,每年休假不足10天。有一次,他突发胸痛,不能动弹,由救护车接送入院。第二天,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坚持上岗。他说:“每当看到病人和家属脸上的凝重表情,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家人当年的影子。但凡有一天没见到病人,我心里就不安。无论多忙,我每天都坚持和病人打个照面。”
洪余德的同事说:“他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普通泌尿外科到男科,再到小儿泌尿外科,不管被调整在哪个岗位,洪余德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爱。他说:“不管在什么岗位,都是一样的治病救人,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单位需要的大我之中,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在医院照顾母亲的经历也让洪余德体会到患者的不易,使他对临床工作有了特殊的感情。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他从不言辛苦,竭尽全力与病人沟通,赢得病人的信任。病人出院,他主动留下联系方式。他24小时不关机,每天睡觉前必检查一遍短信和微信,以免漏掉病人的信息。
洪余德说:“病人的一点疑惑,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对他们来说是关系生命健康的大事,只有理解患者的难处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英勇抗疫,敢于担当
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洪余德挺身而出,走向抗疫第一线,大年初一驰援湖北黄冈。
在医院举行的壮行会上,洪余德决然地说:“如果我不能回来,请组织照顾好我的家属。”作为父亲的儿子、幼子的爸爸、妻子的丈夫,洪余德是家庭的依靠,但在特殊时期,他更属于这个国家。
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洪余德主动请缨去了最危险的地方——重症监护室。
面对病人突发心脏骤停,洪余德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那一刻不容思考,本能的职业反应。如果错过几秒钟,可能会对病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洪余德说。
在黄冈的58天,洪余德坚持日常查房。在做好防护的同时,他尽量和病人靠得近一点,让病人感到贴心和温暖。他常说:“自己感染不要紧,但导致队友一同被隔离,给组织增添麻烦就不应该了。”
在同事生病时,洪余德不辞辛苦,悉心照顾。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通宵达旦收集资料,挤出时间撰写论文。还参与了气管插管、ECMO管理等高风险、高难度项目,和队员们改造了一套安全的气切给氧系统,减少气切病人病毒播散和交叉感染,
有人问洪余德,去湖北时是否害怕,洪余德说:“不怕是假的,但在入党宣誓的那一刻,我就准备好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要用生命捍卫自己的誓言。”
在黄冈的日子,洪余德想起和老父亲不辞而别,内心充满了愧疚。工作之余,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洪余德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要有团队精神。他也深知,治病救人不能靠激情,还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临床实践基础。所以,只要有一点时间,洪余德就沉下心来学习,虚心向前辈请教。今年八月,他被评为“衡阳好医生”。
面对荣誉,洪余德坦言:“比我做得好的医生还有很多很多,我要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