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周 琪 通 讯员 唐兰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耒水河畔,珠晖区东阳渡街道东阳渡村黄花山头上,一大群土鸡“咯咯咯”地在山林里扑打着翅膀尽情撒欢。
自学养鸡摘“穷帽”
天气微凉。沿着秋雨后湿漉漉的乡间小路,记者踏入这片“丰收”的土地,见到了鸡群的主人刘建华。
过去,刘建华靠种田维持生活,收入微薄,母亲长年被疾病困扰,两个小孩一直在上学。2014年前,对于刘建华来说是“黑暗”的。那时的他贫困交加,没技术、没资金,是十足的贫困户。穷则思变,刘建华想利用自家附近的山林养鸡,他的想法得到了扶贫干部的支持。“帮扶干部多次找我谈话,帮我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决定在村里养鸡,建一个养鸡场。”刘建华说。
但养鸡对当时的刘建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行当。他起早贪黑,修鸡舍,学技术,虽然比别人辛苦,但觉得脱贫有希望,心里也是乐滋滋的。两年后,养鸡让他摘掉了贫困帽子,顺利脱贫。
2019年,尝到甜头的刘建华,在帮扶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扩大规模,流转周边附近小山,建好基础设施,散养土鸡6000只,获利3万余元,养鸡场逐渐步入正轨。
幸福路越走越宽
为了养好鸡,刘建华上网查资料、买书籍,并向养鸡大户虚心请教。“可以说,我现在的养鸡技术不比别人差了。”刘建华自信地说,“一般的病情我都能控制,还摸索出了一套新方法,采取中药材养殖。”
“这可是我们养鸡场最大的‘卖点’!”指了指正在熬制的中草药,刘建华十分兴奋。中草药散养土鸡,不仅可以提高鸡的免疫力,鸡的肉质也会更鲜美,蛋黄的微量元素含量更高,市场前景看好。
说着,刘建华打开手机,展示通过电商平台发布的信息。“一方面我联系将鸡卖到餐饮店,另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刘建华笑着介绍。年初受疫情影响,土鸡一度滞销。后来,在街道、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已出售两批次鸡,收入达4万余元。
养鸡成功后,刘建华的干劲更足了。当地从事种养殖的村民很多,但大多没有品牌,掌握不了市场的话语权。眼下,刘建华正准备申请注册农业养殖合作社,主打绿色牌。同时考虑到单一农业产业风险大的问题,他还准备引进黄桃、葡萄等水果种植,让农业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