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瑞华
“感谢扶贫好政策,我们家情况好多了。昨天,我儿子和女朋友刚离开,他们是回来过节的。”10月4日,谢昭文高兴地告诉前来走访的村干部。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在长沙一家医院工作的儿子和准媳妇是他家的骄傲。
妻子生病 泥瓦匠回乡做农活
今年53岁的谢昭文,是衡南县三塘镇杨梅村的村民,也是村里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谢昭文人很勤快。小学毕业后就跟着朋友去基建工地,挑沙砌砖什么都干,学会了泥瓦匠的手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搞基建,那时候工资低,打工一天才20元。”他靠打工赚钱娶了媳妇。后来,妻子在家照顾小孩,他在外打工赚钱,农忙的时候两人一起打理农活,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还过得去。
2000年,他妻子突然患病,生活不能自理。谢昭文不得不回家种田、照顾妻儿。那时候孩子只有10岁,在上小学。他除了种田,就只能在本村周边偶尔做点临工贴补生活,家里越来越困难。
就业扶持
变身村里“包工头”
被评为贫困户后,谢昭文家先后享受了各项扶贫政策。读大学的孩子拿到了雨露计划助学金,妻子享受了医疗扶贫。危房改造获得补贴金一万元,村里帮他家打了机井,有了自来水,解决了安全饮水的问题。但对能干肯干的谢昭文来说,最高兴的是村里的基础设施优先安排他干,发挥了他的特长。这几年,村里的光伏扶贫电站、村部、塘坝和渠道维修等工程,都是他牵头搞的。后盾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多方筹集资金70多万元,建设新村部,把建筑施工方面的活包给了他。他不仅能拿170元一天的工资,还赚了两三千元管理费。
2019年,村里维修渠道七八公里,硬化6口山塘,这两个小工程都是他承包的,赚了4000多元,加上工资,他一年收入就有2万多,还种了6亩水稻,养了2亩水面的鱼塘,收了油菜籽1000多斤,养了几十只鸡。“现在我们两口子早就脱贫了。”谢昭文笑着说。
今年,村里新建扶贫车间,改建村卫生室,还有2处马路护坡的水毁工程维修,都是他承包的。虽然收入比去年稍微低点,但也超过1.5万元了。有时,他还在村集体的莲藕田打工,收入也有170元一天。
村干部介绍说,每年村里会有塘坝的维修工程,作为小包工头,今后谢昭文家稳定脱贫毫无问题。更何况,他儿子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已经在省城的大医院当了医生,未来,他们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