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和乡龙凤村:
水果走俏 村民摘“帽”
  ■莫雄飞

  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基础,一村的产业就是一村振兴的出路。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衡山县永和乡龙凤村依靠种植沃柑、弥猴桃、红脆桃等水果,做大做强水果产业,助力该村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在龙凤村沃柑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谭冬青告诉记者,他以前在深圳打零工,既照顾不到家,也没挣到多少钱。自从去年他到该基地上班以来,不仅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工资,基地还给他发放了沃柑苗,今年他自己也种了一亩沃柑,争取创造更多的收入。

  事实上,通过种植沃柑和其它水果,全村的52户贫困户这些年都陆续摘下了“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时间回到5年前,那时的龙凤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里山地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5分,且高岸田、冷浸田多,种粮产量低,是当地村民长期贫困的一大主因。村里很早就有栽种水果的传统,但由于规模、品质等原因,传统水果种植并没给村民带来富裕。

  直到2015年该村大规模种植沃柑后,情况才开始有了改观,该村的水果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当年,出自本村的水果大户刘冬洋回乡种水果,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他当年流转1000亩土地,开始大规模种植优质水果沃柑,2018年开始丰产,并在市场走俏。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基地的沃柑虽然丰产但却销售不出去,幸亏得到县扶贫办和乡政府帮我们多方联系渠道,并通过邮政、供销社电商平台和微信帮助我们销售,到4月底,我们的沃柑全部售出,总量达100多万斤,总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说起今年的销售,沃柑基地生产部负责人刘爱军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刘冬洋还成立了龙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沃柑合作社。今年,龙凤村52户贫困户全部与合作社对接了直接帮扶,每年可获得公司产业分红。

  刘冬洋的公司还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积极推广沃柑种植,政府把产业扶贫资金放到公司,再由公司免费给贫困户提供果苗、肥料和技术培训,产品由公司托底回收。沃柑种下后,第二年即可挂果,第三年丰产,丰产期每亩沃柑可给贫困户带来1万余元的收入。

  该村为了大力推动贫困户种植水果及经济林,对种植面积达到1亩以上的贫困户奖补500元每亩。截至目前,全村52户贫困户中40户有种植,种植面积达65亩。通过产业扶贫,52户贫困户不仅收入增加,而且全部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

  “我们还鼓励村民种植弥猴桃和红脆桃,努力使本村实现‘四季有水果,户户有种植’,为今后的乡村休闲游奠定基础。”该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兼扶贫专干谭暑平说。

  目前,村里除了有沃柑基地外,还有弥猴桃和红脆桃两个基地。这两个基地也帮助村里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消化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

  近年来,该村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整治乡村环境。目前,该村8公里长的村主干道已提质加宽,两边安装了路灯,搞好了绿化;村级综合服务楼高标准建成,村内6处文化墙的建设已完成,一批体育设施在村里安装完毕。由于村里生态好,风景优美,还吸引了大量游人周末节假日来此休闲度假。

  通过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齐心协力,龙凤村于2018年通过省检,成绩获全县第一,成功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2019年,全国“一村一品”现场会在龙凤村召开。

  “下一步,我们村将继续做大做强水果基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围绕本村风景优美的光明水库及附近的兔耳峰,努力把休闲旅游这一块也做起来。”永和乡分管扶贫和旅游的副乡长杨海燕满怀憧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 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做新时代勇于担当的 时代先锋
国网湖南电力公司与特变电工衡变公司 签订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
水果走俏 村民摘“帽”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水果走俏 村民摘“帽” 2020-08-12 2 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