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8月02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禹碑的源流至今成谜
  禹碑是衡阳历史文化的瑰宝。禹碑不仅是衡阳历史文化的大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奇观。

  禹碑又称神禹碑。何谓之“神”?究其原因,一是对夏禹的敬仰和崇拜,夏禹治水,克己为民,安康天下,是千古伟业,后人视之为帝王之神;二是碑文古奥神奇,禹碑字体奇异,后世难以解读,其书刻之碑被视为历史文化的“神器”;三是传说神秘,相传禹碑为大禹所书,历代众说纷纭,为禹碑传世抹上神秘色彩。禹碑又称岣嵝碑。历史上南岳有岣嵝山之称谓。

  郭璞所注解的《山海经》载:“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所以古人又称禹碑为岣嵝神禹碑。晋罗含《湘中记》载:“岣嵝山上……有神禹碑。”唐代大诗人韩愈就写有《岣嵝山神禹碑》诗。历史上对南岳禹碑的源流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岣嵝峰禹碑,一是南岳云密峰禹碑。历史上岣嵝山与岣嵝峰常常引起人们混淆,二者是有区别的。在魏晋隋唐期间,人们常以岣嵝山代替衡山南岳,岣嵝山泛指南岳,晋罗含等人所言“岣嵝山上……有神禹碑”,是指南岳山中有神禹碑。岣嵝峰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位于现今衡阳县境内。

  三国张楫《广雅》载:“衡州南岳有岣嵝峰,上有神禹碑。”现今衡阳县岣嵝峰上耸立的禹碑已不是历史上的原碑,而是清人翻刻的岳麓禹碑。岳麓禹碑又是从南岳云密峰禹碑摹刻而去的。南北朝徐灵期《衡山记》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潭,流水萦之,最为胜绝。”这些都是关于南岳禹碑较早的记载。究竟禹碑原碑在岣嵝峰,还是在云密峰,古人却未亲眼所见。王象之所著的《舆地纪胜》记载:“禹碑在岣嵝峰,又传在衡山县云密峰,昔有樵人见之,自后无有见者。”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传南岳禹碑了,禹碑原碑立于南岳何处,历来颇多争议,由于古人未亲眼所见,所以更显其古奥神奇。

  对禹碑的探寻从魏晋开始,代有其人,或千里探访,或遥寄情思,或摹刻流传,或顶礼膜拜。对禹碑文字的研究,从明代开始,便众说纷纭,或认为是禹书,或认为是伪作,或认为是夏代文字,或认为是商周时南方的特殊字体,更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难以解读的“天书”。禹碑由于其传闻已久,其文字又奇异难辨,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探究一段历史之谜。

  衡岳禹碑是中国第一碑

  禹碑刻有70多个形异奇诡、古奥难辨的文字,由于千百年来无人真正解读它,就显其历史的久远与迷离了。禹碑引起世人关注是从明代开始的。明嘉靖年间,岳麓禹碑(系云密禹碑翻刻)面世,引起当时一批学者的关注,译者蜂起,译文迭出,时任朝廷经筵讲官的杨慎最早对碑文进行识读释义,尔后沈镒等人也释文解读,禹碑开始显名于世。

  杨慎释文:“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形营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裡,郁塞昏徙,南渎衍享。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沈镒译文:“承帝曰嗟,翼辅佐卿,水处与登,鸟兽之门。参身鱼池,而明发尔兴。以此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来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裡,赢塞昏徙,南暴昌言,衣制食备,万国其宁,鼠舞蒸奔。”

  清《衡州府志》按:“全楚志夏禹随山道水,功成刻石。《舆地纪胜》云,在岣嵝峰又传在衡山县密云峰,昔樵者见之。宋嘉定初,蜀士因樵者引至其所,以纸打碑片七十二字,刻之夔门峡中,后俱亡。后佥宪张季文自长沙得之,云是宋嘉定中何致子一摹刻于岳麓书院者,皆蝌蚪文字,凡七十七字不可晓,碑旁小书内三字剥落。至明嘉靖初,国子生沈镒自谓能辨其文,因为释义云:禹承舜帝命,已曰禹乃我凭翊辅佐之卿。所当舆同尤者,今水怀山襄陵,九州一壑。是所处者,乃在水中。舆所登者,皆鸟兽所由之门,何异参身于鱼池之中,此皆可嗟之事也。因戒禹当明发不寐,蚤夜兴起,以除以害。以上述舜命禹之词,于是禹承此命,急于救民,故八年于外不归,三过其门不入,以此忘家而来宿于岳麓之庭也。是以劳心焦思,则智营矣。手胼足胝,其形折矣。辰时也,是也,言此心无时不在。于是必欲往求天下之平定而后已。所以华岳泰衡之名山,无处不到也。宗主也,疏道也,裒聚也,言所主疏道之事。虽则聚于一身,然山川之神,柴望之礼不可不举,故于劳苦之余,少伸裡祀之诚也,赢水之克斥处也,塞水之壅遏处也,昏下民昏垫者也,今三者之害既徙,则险阻平而水患除矣。于是南荒之地,始可以暴其昌言,以淑诸民性,使知衣有所制,食有所备,不致有祈寒阻饥。而万国以咸之矣。末言鼠虫之细,性穴处而恶湿。今水患既除,则得以安于穴处,众鼠亦知乐舞,而各有所奔投,无后昔日没溺之患矣。初,镒得此刻,夜焚香而祝曰,神禹圣人也,如其有灵,俾某识之,兆诸梦焉。是夜梦有长人挈一古瓶授镒,其色黄,其高尺许,上方下圆,腹外有金环四阴,口旁横书三字,曰某宫造,下有篆文,悉如龙蛇草木之形。寤而忘首一字,起诵碑文,恍若素识。窃为注释志之时,湛甘泉先生官南国子祭酒,沈生以是碑见公书,其从云右,沈镒所辨神禹碑篆文也。禹篆与后来篆法悬绝无所于考,吾方以不得考其文、契其义以为恨,见生此辨,已一快于心。遑知其然否乎?且沈生自叙梦长人所遣器与宇,岂不异哉?宜从刻诸碑阴,以俟后之君子必有能识之者?”

  诸家释文,大同小异。今人刘与为先生曾用现代汉语将碑文译出:受到虞舜帝的指示,他说,“禹啊,你是像羽翼一般辅佐我的人,治理洪水的任务,就交给你吧!”“休管它山高、路远水深,一心一意去和洪水作斗争,你明天早早出发,走上你的旅程。”我奔走了许多年,忘记了自己的家属,现寄宿在南岳山脚之广庭,我竭尽心智经营规划,行动中憔悴了我的形体,我的心啊!无时不诚恳地为人民,我奔波为的是平定水土,走遍了华岳、泰山与南岳,一宗一宗的河流都已疏浚汇合。劳动过了以后,我祷告神明,在烟雾郁塞中我又转移到别地。南方的河流都已畅流通行,人民有了足够的粮食又制备了衣服,上万的民族集团从此安宁。那害人的禽兽蛟龙啊,永远逃奔。

  关于禹碑的源流,一直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但衡岳禹碑是中国历史最早、最具历史文化意蕴的第一座碑,成为大家的共识。从禹碑的字形与字体来看,应在秦统一六国并统一文字之前。当代学者高景成在考证南岳禹碑文之后,认为禹碑文是春秋战国间文字,“现从《岣嵝碑》文传世摹本来看,它和出土文物中春秋末战国初楚、越和吴等国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极相似;所以它既非夏代文字,也不是后人的伪造,而应是春秋战国间楚国或越国的文字。”(高景成《岣嵝碑文应是春秋战国间文字》)这一说法比较贴近衡阳历史文化的真实。衡阳远古为古越文化之地,春秋战国之际,楚国版图开始扩大至衡阳古越之地,楚文化与越文化开始融合。如果禹碑文为春秋战国间流传在衡阳的一种特殊的古越文字,那证明了衡阳历史文化的厚重与久远。

  在秦统一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字发展历经一个多样化的混乱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字体迥异,文字的区域特点十分明显,尤其是一些特殊字体更是让人难以辨认。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列举了文字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到王莽时则又改为六书: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汉代许慎距秦统一文字的时间不久,比今人更清楚古文字的演变过程。从许慎的“八体”到王莽的“六体”,均言及“虫书”这种特殊字体。南岳禹碑的字体,就是先秦南方流行的特殊字体。据曹锦炎考证:“岣嵝碑的字体,正是这种南方流行的特殊字体,它与传世的能原镈及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著录的之利钟(商钟四)、越王钟(商钟一至三),如出一辙。因此,仅从字体着眼,即可以得出岣嵝碑是春秋战国时刻石的结论。”(曹锦炎《岣嵝碑研究》借助专家的文字考证,可以认为禹碑不是大禹所书。禹是夏朝人,夏朝文字至今无人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之后是钟鼎文。

  禹碑文字属园笔,书写规范,它应是春秋战国时的一种古越特殊文字。禹碑原刻已是久湮未彰,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段文化之谜的探寻。

  禹碑原刻耸立南岳山中

  最早记载禹碑的是南北朝的徐灵期。徐灵期在其《衡山记》中有这样记载:“禹碑在岣嵝峰,又传在衡山县云密峰,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绝胜。”这是史籍中关于禹碑在南岳的最早记载。徐灵期是南北朝时期之人,距今已有1600多年。

  徐灵期也是从传说中知道南岳有禹碑,与徐灵期同时代的刘显与刘道彦也对南岳禹碑有过记叙,可见,早在南北朝时,南岳禹碑就流传甚广了,这至少说明在南北朝之前就有南岳禹碑的说法了。到了唐代关于南岳禹碑传闻更是引起文人大家的关注。

  唐代南岳禅师水昙在他的《禅林观空记》记述了他在南岳的奇妙经历。一日,住在岣嵝峰上的他,看见山林间火光烛天,黑黝黝山间倏地变成一片红色,这奇妙之光源自山顶。天亮后,他顺着光源攀上山顶,发现一石洞,洞壁刻有蝌蚪文,大如拳,不可识,他认为这是禹碑。水昙禅师的记述并不怎么可靠,因为岣嵝峰顶至今没有发现什么石洞,不过水昙的描述更添了禹碑的神秘与离奇。之后,中唐的大诗人韩愈、刘禹锡在诗中盛赞过南岳禹碑。

  韩愈被贬途经衡州时,曾游历过心仪已久的南岳。他在衡岳曾写下许多有名的诗篇,还在南岳留下一段“精诚开云”的佳话。韩愈游历南岳时,曾寻访禹碑,并写有《岣嵝山》一诗:岣嵝山上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蝌蚪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蛟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偶上独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留存韩诗第八句已模糊难辨。从韩愈赋诗对禹碑的描述来看,禹碑已成为唐代文人心中奇观了。南岳禹碑是中国最早的一块禹碑,也是显现衡阳悠久人文历史的一方人文奇观。韩愈慕名而来,想目睹衡岳的神奇,虽“千搜万索”却未见禹碑真面目,这又更添了禹碑的神秘。韩愈诗中所写“岣嵝山”并非今人所谓岣嵝峰,而是泛指南岳。历史上南岳又被称之为岣嵝山,郭璞注《山海经》中有“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今天所言的岣嵝山,是指衡阳县境内的岣嵝峰,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禹碑的原刻长久湮没未显,但其摹刻传本却有多处。从史籍记载来看,南岳发现最早的禹碑是云密峰禹碑,它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至魏晋时期,其他地方的禹碑大都是依据云密峰禹碑的摹刻传本。

  据史籍记载,最早发现南岳山中禹碑的是南宋时期的四川人何致。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比较详细记叙了何致游历南岳,发现禹碑的过程。何致是在嘉定五年(1212年)来游南岳的,他请南岳山中的砍柴人作向导,“过隐真坪,复度一、二小涧,攀萝扪葛,至禹碑。为苔藓所封,剥读之,得五十余,俱难辨识”。“字高阔约五寸许。取随行市,买历碎而模之。每模二。虽墨浓淡不匀,体画却不甚模糊。归旅舍,方凑成本。何过长沙,……何遂刻之岳麓书院后巨石”。隐真坪即隐真屏,是紫盖峰至云密峰间的山坪。何致摹刻禹碑并留下后记:“右帝禹刻南岳云密峰间,水绕石坛之上……幽得之,象译夏之书,刻之于此。”(王伯绥《禹碑考》)何致认为禹碑为夏禹所书。时人将信将疑,并未引起重视。后书院摹刻为泥沙所埋。300年后的明嘉靖年间,长沙太守潘镒重修岳麓书院发现这块为世人遗忘的禹碑,于是“招之以传世”,引起士林关注,摹刻纷起,形成了一个“禹碑热”。禹碑翻刻本开始流行全国,所以说何致在南岳云密峰发现的禹碑,成了日后翻刻传本的原本。何致的发现,让世人品味到这一文化瑰宝的历史与文化魅力。何致发现云密禹碑翻刻成岳麓禹碑后,自明嘉靖至清末,禹碑翻刻,几遍全国。

  据《南岳志》统计:明嘉靖杨慎翻刻云南法华山禹碑和四川成都禹碑;明嘉靖湛甘泉翻刻扬州甘泉书院禹碑;明嘉靖安如山翻刻绍兴会稽山禹碑;明万历张襄翻刻南京新泉书屋禹碑;明万历杨时乔翻刻江苏栖霞山禹碑和金陵禹碑;明万历李钹、管大勋翻刻衡阳石鼓书院禹碑;明万历邓以诰翻刻南岳望日台禹碑;明万历张应吉翻刻河南汤阴禹碑;明万历潞王翻刻河南汲县禹碑;清顺治彭而述重刻长沙岳麓书院禹碑;清康熙法轮寺僧翻刻衡阳岣嵝山禹王宫禹碑;清康熙毛会建翻刻武汉晴川阁禹碑和西安碑林禹碑;清康熙李藩翻刻山东黄县禹碑;清康熙侯建功翻刻兰州白塔山禹碑;清同治官文翻刻武昌黄鹤楼禹碑;清光绪刘树棠翻刻河南开封禹碑。除此19种禹碑传本有刻者及年代、地点外,另据清嘉庆《湖南通志》还记有济南长山本、西安归德府本等(谭岳生、康华楚《南岳志》)。明代以后,禹碑翻刻传本之多、之广,可见南岳云密峰禹碑对后世影响之大,也彰显了衡阳历史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

  由于禹碑记载的内容是有关夏禹的伟业,禹碑的文字又是中国文字历史演变的一种特殊的字体,它在中国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又是衡阳人文历史的一个经典浓缩,因此,千百年来它总是以其神奇而迷离的面目引人关注。虽然,至今人们没有撩开其神秘的面纱,但有一个历史的真实是,早在晋代之前,中国最早的禹碑就耸立衡岳历史的烟雨之中,闪烁衡阳久远而深邃的人文光泽。

  (本报记者胡建军、实习生刘铭婵根据《衡阳历史文化丛书文化史论》编辑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化 (四)
禹碑的源流至今成谜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禹碑的源流至今成谜 2020-08-02 2 2020年08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