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衡阳累计确诊的48例全部清零,连续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这些数据是如何产生的?这些新冠肺炎病例是如何确诊的?
事实上,“清零”“无新增病例”的背后,有一群坚守在隐形战线上的战士们,是他们通过繁杂的线索排查高危人群,严加管控、紧密追踪,防止疫情扩散;是他们与患者面对面,与样本零距离,实现了对病毒的精准阻击,他们就是衡阳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
追根溯源,他们是抗疫队伍的“福尔摩斯”
“我们这有一个从武汉来衡工作的武汉人,这几天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现在正在隔离室隔离。”“好的,你们做好隔离工作 ,我们马上就来。”1月22日上午11点,这个来自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的电话“打响”了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第一枪”。挂掉电话后,市疾控中心疫情管控信息组组长罗强带领组员迅速赶往现场。
“如果隔离病房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是‘去库存’,我们的工作就是‘去增量’。”罗强介绍,市疾控中心疫情管控信息组承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疑似患者进行采样及对疫情的监测分析、疑似病例的筛查、密切接触人群的追踪等,危险且繁重。市疾控中心构建的疫情网络报告系统覆盖全市283家医疗机构,医院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就立即上报。
不到40分钟,罗强等到达医院,与接诊的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后,他们穿着隔离防护服走进了疑似患者所在的隔离区进行个人信息收集与采样。
“放轻松!我们是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向你了解一下你这14天内密切接触过的所有人以及生活、工作的轨迹。回忆尽可能准确详尽,不过别太担心,我们会帮助你的。”简单的介绍后,罗强首先从工作轨迹出发,引导其回忆乘坐了哪些交通工具,在工作场合中与哪些人打过交道,然后回到生活轨迹,三餐是如何进行的,与哪些人一起聚餐等等。
“每一位确诊病例的交通出行路线是怎样,包括车次、座位号等,以及他们去过的任何地方,接触了哪些人,这都是我们要调查并核实清楚。且收到每一份上报的病例后,我们都会前往现场收取病患样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罗强说,这个信息采集看上去容易,事实上极其琐碎。疫情又刚好发生在春节期间,正是人们人际交往交集最为密集的时候,这无疑给疑似病例的筛查、密切接触人群的追踪提出了大大的难题。
42岁的确诊女性患者的信息采集中显示,1月18日,她前往武汉参加女儿的婚礼,于1月27日返回衡山,在老家举办了女儿的归宁宴。罗强等当时从患者手中拿到的酒席名单、人情簿上就有百余人,而且农村多为流水宴,筛查追踪工作无疑于大海捞针。
凭借多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经验,罗强等首先将名单上的所有人员就本村、外村、亲家、朋友等进行分组分类,然后再按照分距离、与患者接触程度等进行筛查追踪采样,然后专人专车送至集中隔离点进行医学隔离观察。
在为期2个多月疫情信息阻击战中,疫情管控信息组依据上级防控方案要求,在高强度工作运行模式下,对48名确诊患者的4000多名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全面的追踪与筛查,收集上报了上万条精准疫情信息、编写了26篇疫情简析、撰写了6篇聚集性疫情分析报告、利用桌面推演进行了4次疫情风险评估。他们还指导协助县(市)区疾控中心,在第一时间对各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隔离处置、采样检测、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等疫情处置工作,面对数千份个案信息,每天20多份信息报表,他们均记录详实,核准无误。
全方位的疫情信息收集,精准客观的分析评价,实时及时的数据上报,为防止疫情传播上了一把坚固的锁。
直面病毒,他们是隐形战线的“谍报员”
除此以外,每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的确诊,都需要依据实验室的核酸检测结果。病例样本核酸检测如果是呈阳性的话即为确诊病例。
1月22日中午,市疾控中心检验师周奇文和同事对一个病例样本进行检测。经病毒核酸提取、反应试剂配制、反应程序设定、荧光定量PCR检测等步骤,数个小时后,实验室电脑上出现了横向往上的曲线,新冠核酸检测呈阳性。在经过湖南省疾控中心复核后,1月24日,衡阳首例新冠肺炎病例被确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疑似病例的呼吸道样本从全市各大医院源源不断地被送至衡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为此,实验室负责新冠病毒检测的人员也从10余名激增至30余名,他们实行四班倒,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只要有标本送到,立马投入检测,确保第一时间出检测结果,分秒都不耽搁。
这是一条隐形的“战线”,疾控中心检测人员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敌人”。
与病毒直接接触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检测人员必须全副武装——戴上口罩、护目镜、换上工作帽和防护服再进入实验室。审核样本、核酸提取、样本灭活、配制试剂……通常而言,每一例样本的检测需要花费4—6个小时,包括结果的判定,数据的分析和报告。
“为了不浪费防护服,进实验室前我们都不敢喝水。”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副主任技师楼萍告诉记者,全封闭的实验室密不透风,检测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待在里面湿热难忍,一个实验做下来至少是4个小时以上,有时候甚至要在实验室待上6个小时且不吃不喝,一个班下来人已累瘫。
截至目前,在这与病毒零距离的战场上,市疾控中心已完成了1200余份样本的检测。
24小时连轴转,他们是防控疫情的“排雷兵”
疫情面前,疾控人薪火相传的,不只是专业,还有精神。“既然选择了疾控这个职业,就要对得起‘疾控人’这三个字。”疫情管控信息组成员有20多人,由中心多个科室科长和业务骨干组成。罗强和业务科综合科科长朱玲临危受命担任组长。
当接到衡阳市首例新冠肺炎报告时,罗强立即带领应急队员,赶赴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采样检测,在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提出防控方案。在我市还没有新冠肺炎疫情报告时,朱玲根据全国、全省疫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布预警,制定应急预案,拉开衡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序幕。
数字,体现疫情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更是调整疫情防控策略的依据。疾控中心在接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2小时内进行调查核实并上报。疫情信息数据涉及面广、头绪多、任务重,疫情信息组成员一直坚守在疫情直报岗位上。累了,就在办公桌上趴一会儿;饿了,用泡面、馒头充饥。凌晨1点、2点、3点……他们依然在处理预警信息。根据流调组深入医疗机构和发生聚集性疫情社区等防控现场获取的信息,信息组对传染病数据进行分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每日编写完成《疫情快报》,成为各区指挥部决策的必读参考。
2月3日23时23分,已经连续忙碌了将近16个小时的疫情管控信息组成员周芸和王晶还在像往常一样收集着密切接触者的信息,像这样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日子,疫情信息组的成员们已经持续了十多天,不同的是这个“收集者联盟”从三个人变成了两个人。
时间回拨至6个小时前,“收集者联盟”李璇突然感到一阵胸闷。“我当时想着是不是这段时间坐太久了,缺乏运动。于是我想着走廊多走走应该就会好。”没曾想,一个小时过后,胸闷的感觉依旧没有改善。
“怕万一是心梗,你赶紧去医院看看。”在同事的劝说下,李璇忍着难受赶往单位附近最近的医院就医。
“你这个是过度疲劳造成心脏不适。看这血压都飙到160mmHg。”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李璇“被迫”休息了两天,两天后他又重返工作岗位。
面对疫情在全球扩散的态势,为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应对疫情输入风险,疫情管控信息组的同志们依旧奋战在抗疫一线,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默默地坚守着,无怨地奉献着,践行着疾控人的奉献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