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衡阳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标志着衡阳市应急管理工作站上了新起点,迈向了新征程。按照《衡阳市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新组建的市应急管理局整合多个部门的职责,负责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全市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权限内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安全生产委员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减灾工作委员会、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一年多来,衡阳市应急管理局高举新旗帜、围绕新目标,把加强应急指挥、完善应急机制摆在突出位置,快速推进职能整合、磨合、融合,推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蜕变与成长,工作成效显著。
衡阳是全省安全防范和自然灾害防控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之乡、交通枢纽城市、省重点产煤地市,目前,我市应急管理部门直管高危企业共4798家,其中煤矿36个、非煤矿山企业195个、尾矿库24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794家、烟花爆竹经营企业1804家、监管工贸企业1945家。同时,我市森林覆盖率达48.24%,森林火险等级高;境内有江河溪流393条,总长达8355公里,历年雨量集中不平衡,容易引发流域性洪水和大的地质灾害以及接连旱灾,灾害隐患点有3331个。
高位重视,开局谋篇卓见成效
市应急管理局自去年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听取应急管理工作汇报,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性召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推进会和视频调度会,每遇灾情险情,不分昼夜赶赴防灾救灾一线指挥。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厅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应急管理局坚持边组建边应急、边应急边建设、边建设边提升,快速实现职能转换、厘清职责分工,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衡阳市应急管理局机构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并顺利通过迎国检大考;执法质量全省排名第二;救护技能比武团队排名全省第三;有效地参与应对了50年一遇的全市流域性大洪水;成功地处置了衡东“9·25”等森林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和煤矿、烟花行业实现“零死亡”;全市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双创”、党建、扶贫等各项工作亮点纷呈。
深耕主业,基本盘面持续向好
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牢固树立红线意识,深入开展“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百日行动,推动“一活动两行动”落到实处。
2019年全市同比事故起数下降1.8%,死亡人数下降14.1%。在湖南省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评中,南岳区、雁峰区和衡南县被评为省优秀县(市)区。全市近20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有安监站,配有安监人员400多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打通了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实现一单四制闭环管理,“五个一批”总数据稳居市州第一,对于排查出来的重大风险隐患,件件落实;坚持严格监管执法,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在全省“强执法防事故”活动中综合排名全省第二。
截至今年5月,全市曝光典型安全隐患2859个,挂牌督办重大风险隐患1729个,查处违法违规企业4167个,公布联合惩戒“黑名单”191个,通报执法“宽松软”部门269个、执法人员126人;执法检查企业9176家次、发现问题隐患11225条、责令限期整改4550次、责令停产停业整顿46家、暂扣证照4家、立案处罚1722次,共处罚金788万元。
宁重勿漏,任务完成遂行高效
为确保机构改革工作不出“空挡”,市委、市政府虽然明确2019年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和救灾减灾工作由原职能部门承担,但应急部门主动作为,“宁愿抓重、不愿抓漏”,在实战中练兵,在摸索中提升。
在迎战2019年7月6日—15日的抗洪抢险救灾行动中,衡阳市应急管理局累计调动驻衡官兵、民兵预备役共计3000余人、抢险队员2000余人,调用橡皮艇8艘、冲锋舟76艘、移动泵车4台,紧急转移安置143023人。
在森林防火中,时任市委书记郑建新一线督战,24小时不眠不休;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邓群策深入调研并提出两个“四个一”举措;市人大出台全省第一部《森林防火条例》,在全市推广集中祭祀点建设,全市实现清明等重大节日期间“四无”目标。
在减灾救灾中,衡阳市应急管理局争取到我市历年来最多的国、省重大资金,筹集了被子、折叠床、折叠桌凳、帐篷等物资,用于恢复重建和灾民救助。衡阳救灾减灾经验在全省受灾困难群众救助和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会上进行推广。
边改边建,体系能力初具雏形
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立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每周一研判,与相关部门定期会商,构建灾情信息通报、应急物资投送、现场救援协同等方面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防、牵头救、统筹助”的重要作用。
全市应急管理建立战时值守机制,即“1+1+2+N”模式,一名局领导带班、一名值班长、2名值班员的“24小时”应急值班机制。重大节日或防范突发事故、自然灾害时,增加局领导、相关科室、专业人员的应急值守,随时遂行应急任务,保持应急状态。
2019年6月16日,举办了湖南省暨衡阳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演练,开展水陆空立体式、全方位的科学应急救援,衡阳市应急管理局担当主力军,高标准完成所有演练项目,得到省市领导一致好评。2019年全市共开展了232场应急救援演练,参与人数达20081人,有效提升应对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
2019年5月开始,全面开展全市应急救援力量大普查,并实行台账管理,全面掌握现有救援装备、救援物资的数量、分布及性能,摸清了全市应急装备物资底数。
目前,全市共有94支救援队伍,队员1887人,其中专业性救援队伍5支,兼职消防队73支,共1546人。社会志愿者救援队伍1支,二甲以上医院医疗救援队伍15支,专业医生和护士316人;全市应急物资仓库有47所,大型机械抢修设备21台,矿山救援装备38类,总价值达4000万元,橡皮艇35艘、冲锋舟43艘,储备粮食85万吨、救灾棉被4117床、帐篷1217床、折叠床2458铺。
强基固本,基层基础逐步夯实
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强抓本质安全建设,推进淘汰落后产能。2019年共关闭不安全落后小煤矿5处,非煤矿山7处,全市危化品生产企业已基本进园入市,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
为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大力开展宣教培训,广泛利用村村响和微信等传统和新兴媒体开展应急与安全宣传科学知识普及,在主流报、网、台媒体开辟安全生产专栏,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稿件215篇,举办各类安全生产培训班134期、培训9945人,在全国“安全生产月”危化品及全民安全应急知识竞赛中,衡阳排名全省第一,地级市全国第一。
2019年10月,在全市开展“送安全文化下乡活动”,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并授旗,全市近百支“安全宣传小分队”上山下乡,方兴未艾;衡山县将皮影戏拍成微信视频,被省森防指作典型推介。
衡阳市应急管理局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安全规范化建设。全市3个乡镇、11个社区、2个村分别通过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和省级、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验收。在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选拔赛中,我市选手包揽全省前四,继之在全国预赛中两名参赛选手双双晋级总决赛;市地震局入选国家级全省唯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攻坚克难,扎实推进集中整治
2020年1月以来,我市持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市政府先后5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对交通顽瘴痼疾、马路市场及春运等重点节点进行了专项督查,共编发简报81期。
2020年1—5月份,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53.6%,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4.6%,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亡人事故。全市马路市场已整治到位222处,拆除城乡中国、省道控制区内的马路市场违章建筑3430处,均实现任务过半。
疫情发生后,衡阳市应急管理局按照 “控疫情稳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对全市9家防疫物资企业做到跟踪服务和监管,加强疫情防控物资调拨支援防疫一线,组成多批次服务队深入复工企业进行“一对一”服务指导。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已复工复产98%以上。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履职上水平上台阶之年。全市应急系统以“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训词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紧扣“人、物、制度、环境”四要素,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落实好“1661”工作思路,即“突出一条主线、强化6个抓手、聚焦6大重点、实现一个目标”,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进入第一方阵,以优异成绩向市委、市政府交上满意答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产业强市和最美地级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