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之后,央视新闻分别报道了成都、杭州、南昌等城市有序开放马路市场,搞活“夜经济”,服务民生、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的消息。仅成都的“烟火气”就增加3.6万个流动摊位,10万人就业。“烟火气”成为一个世人关注热议的一个热词,也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道考题。
“烟火气”是一道民生题。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说: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恢复发展。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国为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考核内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就业是六保之首。疫情期间就业不振、市场萎缩、消费低迷、收入下滑,民生遇到了难题。文明城市创建从民心所需、民生所向,放宽政策、促进消费、增加收入,落实以民为本,把为民、利民、惠民落实到“烟火气”中,增加城市的温度、气度。
“烟火气”是一道管理题。开放地摊和夜市,有一个权衡利弊的问题。利者,增加就业岗位,提振市场消费,提升城市人气,激发市场活力。弊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堵塞、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等带来隐患。城市有“烟火气”,需要从领导决策层面、城市管理层面和街道社区服务层面,加上摊位经营者层面,都同心相向、齐心发力。环境好、秩序良,卫生优、质量高应是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共同的需要与追求。
城市管理有“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陈疾。对于开放地摊市场、马路市场、夜市经济,人们一方面一片叫好声,表示欢迎接受;另一方面,大家又不希望我们面对的夜市、地摊,又回到以前那种环境脏乱、卫生很差、质量不靠谱的老路上来。笔者认为,营造烟火气,要把握适度、有序、安全的原则。要根据城市功能规划、现有布局及市民生活习惯,设立经营区,划出摆摊街,划定市场经营的范围,而不能搞遍地开花、大水漫灌式的经营。如成都城管委就出台“城市管理八项机制”,给经营户发放带有编号的绿卡,上面注明经营的地点和时段,明确责任和义务,引导搞生意、做买卖,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
“烟火气”是一道素质题。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种淡然的“烟火气”回归,既有城市文明包容、开明、生活、温情的一面,体现城市的包容性、民生化、大众面,满足芸芸众生的需要。这“烟火气”接地气的同时,也反映和检验市民和消费者文明素质、道德素养的一面。作为消费者,在享受“烟火气”带来的方便、实惠、爽快的同时,还要在不占道经营、车辆不乱停乱放、不乱丢垃圾杂物、不高声喧哗扰民、不铺张浪费等方面,以文明之举、修养之行,遵秩序、守公德,共同为“烟火气”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