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副主任医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及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初作为单位援鄂医疗队队长援鄂抗疫,被南华大学作为唯一推荐人选上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他是一名白衣战士,面对危险,毫不退缩,站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诠释着医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又是一名医学教育老师,为医学的进步和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和陈哲约采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工作分不开身而不断改期。陈哲笑着说,他已习惯了这样的忙碌。
既搞临床又搞科研教学,陈哲一天24小时的分配经常要精打细算。他热爱医生这个职业,一辈子做个合格的医生,是他在从医之初就坚定的信念。
至今,陈哲仍清晰地记得多年前的一个病例。一名呕血黑变的老人前来问诊,这样的病症,医生的第一判断往往是消化道出血,而且当时家属和患者都觉得病情不是很严重。然而隔了几分钟,陈哲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不对,血压偏高,有休克的症状。
“这不是一般的消化道疾病。”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陈哲立即判断,患者可能是脑出血引发的应激性溃疡,这种病反应在胃肠道,表现与胃出血相似。
时间就是生命。在陈哲的坚持下,患者接受了脑部检查,并进行脑部止血。由于处置及时,患者没有出现生命危险,出院后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这位老人说,是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陈哲感慨,医生的诊疗可能会改变病人的一生。所以,他不敢松懈,也不能松懈。
长期的临床工作,让陈哲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给他的医学教育工作助力不少。
从事医学教育是陈哲的一项主动选择。很早他就发现医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不足的弊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临床带教老师多为医学专家,教学依靠本能,少有意识到医学教育是一门科学、具有自己的内涵和规律。
“我们的短板就是在医学教育上,要培养学术意识和能力,必须补上医学教学这一课。”从2017年起,陈哲把相当部分精力转移到临床医学教育领域。他认为,一个人从学医的那天开始,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和医学知识,而且要拿出相当的时间来学习社会、人文和管理。
在临床教学中,陈哲发现,单纯讲授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如果辅以具体临床案例,学生常反应热烈;同时由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对疾病的理解存在差异,培养的学生难以保持均质性。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保持学习质量的均质性,经过反复探索,陈哲采取了“床旁教学”+“技能中心训练”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解决学生技能操作机会不足、动作不熟练、遇到突发事件不会处理等问题。
同时,随着新医科时代的到来,陈哲敏锐地看到了医学教育将对医科带来的变化。期间,他申报了省卫健委教研课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教学体系构建”, 主持了省教育厅教研教改课题“新医科视域下地方高校附属医院临床技能教学体系建构”,申报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临床技能教学师资培训班”,培养出了一大批合格的医学生,曾带队参加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