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许 珂 图/本报记者 黄 沐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通常由家族中学养和威信较高者总结祖上成功经验和教训,汲取主流价值观念,为子弟制定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入仕为官等行为准则、经验教训,以训诫子弟。优秀的家训对一个家庭、家族,乃至社会都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对人的品格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古人富有育儿的智慧。如,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注重胎教,孔子注重以诗礼传家,谢安强调身教重于言传,等等。
A
古人通过“家规”“家训”“家风”培养优秀品格
古人认为,一个孩子的好坏取决父母的言传身教。如,《韩愈家训》《包拯家训》、欧阳修《诲学说》、纪晓岚“四戒”“四宜”、《颜氏家训》《曾氏家训》等。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学者和教育家,他不仅自己功成名就,而且把9个子女都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家教传奇。梁启超本人被称为“中国家教第一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梁启超教育子女的秘诀可以归纳为6个字:意育、智育、情育。
意育即培养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他认为,子女能否成才,关键是看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是战胜一切挫折的武器。他从不溺爱孩子,要求子女要守住寒士家风、门风,鼓励子女到逆境中磨炼。比如,梁思成、林徽因从美国学成归国后,父亲梁启超建议他们不要去生活舒适的清华园,而是去条件艰苦的东北大学任教。梁思成夫妇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埋头于中国历史建筑的教学、研究与田野考察,后来成为中国建筑学领域的翘楚。
智育就是专业知识。梁启超认为,人的智商虽然很大一部分是天生遗传,但通过后天努力学习,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也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因此,他很注重子女们的学业,然而又不是非常在意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学习态度与治学精神,这是他非常看重的。他建议子女在专业知识方面既要广博又要精深。梁思成的专业是中国建筑史,为了开阔视野,梁启超建议他在西洋美术史方面也要多下些功夫,还专门筹集5000美元,让梁思成、林徽因在美国毕业后取道欧洲,对西洋美术、建筑进行实地考察。
情育就是人们讲的情感教育。梁启超非常重视亲情的陶冶,他给子女们写了400多封家书,共计100多万字,最长的家书有5000多字。梁启超家书可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比肩,被称为中国三大家教典范。梁启超在家书中经常提醒儿女们要孝敬长辈,重视培养子女们的爱心、同情心。他在给子女的信中反复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个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他的大女儿梁思顺,30多岁了,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了,他在信中还亲热地称她为“宝贝”“宝贝思顺”。他多次说:“人生在世,要常思回报社会之恩。”在他看来,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做智、仁、勇三者兼备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做学问次之。
古人还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如,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内心平静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B
现代人教育孩子,应反思教育理念、调整教养方式
现代人教育孩子,首先应该要重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责任心是一种担当,一种约束,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魅力。他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也是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可或缺的基础。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一是言传身教。责任感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价值观不可以用言语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爱戴、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他们来吸收他们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二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励孩子帮助他人。
其次,应该重视孩子“人”的培养。精神营养相对于“物质营养”,指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如,被接纳、被认可、被赞美、被尊重等。这些隐性的元素,不同的人被满足的情况不同,于是出现个性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同性格。不同的性格处世,就形成了不同的命运。
若想培养孩子成为有“精神的人”,就必须无条件地接纳不同时期的他,让他时刻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时刻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和爱。作为父母,要肯定、欣赏、赞美、认同他,让他有选择的自由。
若想培养孩子成为“社会的人”,就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帮助他树立健全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遵守社会规范;培养他融入社会的能力,注重对国家的忠对父母的孝。
再者,要学会尊重孩子。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家长一方面用自己的认可方式去对待孩子;另一方面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要求孩子,于是亲子之间出现鸿沟,在心理学上这叫代沟,在社会学上叫价值观冲突。所以,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朋友,父母与孩子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第四,应重视亲子有效沟通,把“不”语言转化为正面语言。因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环境中,每个人接收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阅历和视野,理解力和表现力也是不一样的。父母要想让孩子听懂自己的话,并按自己的指令来完成事情,一方面在给孩子下达指令时,指令要清晰具体;另一方面需要花时间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
第五,要批评慎用,表扬善用。“建设性批评”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一个概念,“建设”是指“建造”,而“批评”意味着“拆毁”。既“建造”又“拆毁”,让人无法理解。所以,茜德·西蒙把“建设性批评”定义为“束缚性的渣滓”。如,“儿子,上次你考75分,这次你考了90分,你进步了15分,妈妈替你感到高兴”,这就是描述式鼓励。
最后,要无条件地爱孩子。真正的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一种情感,不带有任何潜在的东西。你优秀我爱你,你不优秀我也爱你,我爱你因为你优秀,我爱你哪怕你不优秀。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