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岁末,王船山73岁,久病喘嗽,却吟诵不辍。一天,他喘嗽稍缓,倚窗远眺,回首平生,思绪万千。写下人生最后一首诗,曰:“荒郊三径绝,亡国一孤臣。霜雪留双鬓,飘零忆五湖。差足酬清夜,人间一字无。”
短短六句诗,饱含王船山埋首荒野的亡国孤臣的哀愤之情,充分表白其耿介笃实的顽石个性,保持全发以终,不求声名远扬,宁可无一字留人间,也要坚持民族气节。
此诗竟成绝笔。1692年正月初二午时,王船山在湘西草堂溘然长逝。此后300余年,其声名震烁海内外,在中国思想史上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身着明朝衣冠,魂归大罗山
从盛开的油菜花田穿过,登上青石台阶,从大罗山下到王船山墓,不过一两分钟的脚程。
3月底,采访组来到王船山墓地。此时春意渐浓,大罗山的枫林穿上了碧绿的“新衣”。
王船山钟爱枫树,湘西草堂前有一株枫树,其干粗大而弯曲,昂首跃前,形若骏马,因此名为“枫马”。他生前常在此读书,与“枫马”为伴。
枫树也寄托着王船山对爱妻郑氏的思念,在《岳峰悼亡四首》诗中,他无限哀思地写道:“地下容能聚,人间别已长。蝶飞三月雨,枫落一林霜。”写下这首诗时,郑氏刚去世三个月,正值枫落的季节。
郑氏是王船山第一位夫人病逝三年后在桂林相识续娶的,也是王船山的红颜知己。不幸红颜薄命,郑氏于1661年病逝,年仅29岁。
在郑氏离世30年后,王船山身着明朝衣冠,与之合葬大罗山麓。一代圣哲,如此情深,世所罕见。不知是后人有意栽植,还是自然生成,王船山墓前古枫耸入云天,四周枫林环绕,每到深秋枫叶红艳似火,仿佛在向世人宣示人间这段凄美真挚的爱情。
不过,如今王船山墓地上并排有三座坟茔,其左侧为他的继配郑氏,右侧为二儿媳刘氏(王敔之妻)。
中国人历来有生前家族群居、死后家族成员群葬的习俗,家族墓地中两人合葬、三人同葬的情形并不罕见。但对于王船山墓,一些人却产生了低俗的想象,以致在民间引发争议。
“那些传说肯定是以讹传讹。”省船山学社副社长、船山研究专家熊考核指出,刘氏先于王船山去世,由于当时生活贫寒,哪还有余钱去买更多的墓地,因此只得在不影响王船山与郑氏合葬的前提下,在稍远的位置将刘氏下葬。他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
难能可贵的是,儿媳刘氏生前确实充当着王船山“左右手”的角色。熊考核介绍,王船山晚年跟儿子王敔、儿媳刘氏一起生活。王敔在衡州城教书,王船山多病,一直由刘氏照顾起居。刘氏出自书香门第,有较好的文化功底,为王船山整理、抄录手稿,为推动船山著作传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后世船山著作的传世和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王船山去世后,声名益彰,清代官员、学者争相为之修墓、题字、刻碑。现在看到的王船山墓,就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衡永郴桂巡道谭启瑞修建的,“文革”中曾遭到破坏,1982年又按照其原样修复。湘学名家王闿运题写在墓石上的对联,广为传颂,一曰:“前朝干净土,高洁大罗山。”二曰:“世臣乔木千年屋,南国儒林第一人。”
自题墓石,总结毕生追求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王船山预感时日无多。
71岁的时候,他为自己撰写墓志铭:“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邱,故衔恤以永世。”他亲授长子王攽 ,并自题墓石:“有明遗臣行人王船山,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其继配襄阳郑氏之所祔也。”
铭文言简意赅,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政治抱负和学术活动的总结。王船山认为,“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张子正蒙注序论》) ,他肯定横渠之学来源于孔孟,是为儒家传承的正学,可以匡正后世“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
西晋著名诗人、将领刘琨( 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 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琨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著名。其诗文激昂悲壮,充满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刘琨“闻鸡起舞”,立志报国。
张横渠即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 1020 -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 今陕西眉县) 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是“关学”的代表,理学创始人之一。他主张气本论、“民胞物与”等学说,并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思想。
王船山“希张横渠之正学”,却自谦“力不能企”。王船山以张载为榜样,阐扬“正学”,守卫中国文化。但实际上,“无论在思想广度和深度上,他已经远远超过了朱子和张载”,熊考核说。
潜心著述,矗立不朽的思想丰碑
半生飘零四方,历经重重险阻,王船山隐居衡阳乡野后,终于安定下来,从此潜心著述。
50岁那年,他新筑草屋观生居,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自此郑重宣告,要为民族复兴,投身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谢故生新的巨大工程。
王船山传世的著作一百余部、四百余卷,超过八百万字。其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政治经济思想、文艺美学思想和宗教思想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别开生面的理论贡献,在中国思想史上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看,王船山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元气本体论的学说,对中国传统哲学“气”的范畴作出新的规定,提出“气—诚—实有”的本体论思想,深刻地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实质即在于其客观实在性的原理。他确立了“太虚即气”“太虚一实”气本论原则,主张“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太虚本动”“天地之变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和知行并进的认识论……王船山哲学对宋明道学乃至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深刻批判和系统总结,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成为中国哲学天人关系学说史上继荀况、刘禹锡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
王船山提出“依人建极”的人本主义史学思想,主张“道因时而万殊”“趋时应变……日新而不困”,强调“圣人所用之天,民之天也”,认为“今胜于古”。他将传统的夷夏之辨,转化为文化价值上的文野之辨,试图揭示文化进程的盛衰起伏的规律性。
在伦理道德思想领域,王船山以“人以载道,道因人生”论述道德的起源与进化,批判“三代以还,道德浇讹”的道德退化,揭露了宋明道学家鼓吹道德退化论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他特别注重人的实践能动性对于人性发展和变化的巨大作用,系统论述了“性日生日成”“继善成性”等人性发展理论。他肯定每一个人追求其合理私人利益的正当性,强调“利者,民之依也”。他认为“未有圣贤不豪杰”,呼唤“以身任天下”的豪杰精神,对中国近代豪杰精神的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
立足于对三千年专制政体的总批判,王船山提出“生民之死”高于“一姓之兴亡”的政治思想,强调“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认为君权“可继、可禅、可革”。主张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民生利益高于一切。
他认为商品经济乃“立国之资”,提出“大贾富民,国之司命”的观点,批判闭关“自困之术”和利用关卡“暴虐商旅”,提倡发展市场经济、保障私人财产,依据经济规律推动社会分配的均衡,让经济生活在既均衡又充满竞争的状态中得以“日新而不滞”。
在文艺美学思想方面,王船山特别重视个人的情感和精神,主张“内情”“外物”的美学观,强调“诗以道性情”的创作论,并对孔子论诗的“兴、观、情、怨”说提出新解,涌现出了明显的近代因素。
此外,王船山还从宗教化的儒学、佛教、道教所蕴含的哲学思维中汲取营养,用以反对汉儒的谶纬神学和宗教化的宋明道学,以及佛教与道教,并创造性的转化为人文式的终极关怀。
启蒙革命,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史
王船山,不仅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批判总结者,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启蒙先声。
在王船山去世不久,一位名叫刘献廷的北方学者注意到了王船山,认为“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并作出高度评价:“洞庭之南,圣贤血脉,天地元气,仅此一线。”
但此后100多年,王船山的著作及其思想湮没乡野,鲜为人知。其后人、姻亲小心翼翼地避开清朝“文字狱”,艰难地保存、传播王船山著作。
“真正使船山思想彰明起来,离不开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陶澍,一个曾国藩。”熊考核介绍,陶澍官至两江总督,他为王船山晚年隐居的湘西草堂题写了“衡岳仰止”的匾额和“天下士非一乡之士,人伦师变百世之师”的楹联。也是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将王船山列入《国史·儒林传》,让王船山从“一乡之士”走向“百世之师”。
清同治初年,与太平天国的战事还未结束时,手握军政大权的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服膺船山学,着手征集汇编、刊刻《船山遗书》,收录传世的王船山著作七十一种中的五十六种,是为金陵本《船山遗书》。有人评价:“曾氏兄弟权倾一时,此书一出,天下书院,学署与书香世家,莫不争相购备。”
后来,众多有才学的湘军人士鼎力推广、传播船山思想。王船山的家乡人,湘军水师统领彭玉麟主持建立了船山书院,并聘请晚清湖湘文化大师王闿运担任山长。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等杰出湖南人士不懈努力,在清亡之前,成功促使王船山从祀文庙。
文庙从祀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孔子弟子和历代大儒配享孔庙,从而彰显国家尊崇孔子、儒学的一种制度,分配享、配祀和从祀三个等级,对应着四配、十二哲和先贤、先儒。能从祀文庙(即获登孔庭)是古代学者获得朝廷意识形态认同的象征,是一种极高的地位和荣誉。
就这样,两百年过去了,又迎来一个王朝治乱的轮回。中华民族再次遭遇重大危机,这次是比明清朝代更替更为严峻的亡国、亡种危机。
“昭苏万物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振臂一呼,他说中国要从漫漫的冬夜里苏醒起来,就要靠南岳船山思想这一声春雷。
谭嗣同指出,船山学说有“冲决网罗”的革命性和启蒙性,王船山乃“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慷慨赴死,也是深受王船山思想的影响。
1903年秋天,上海一群热血青年刊印了王船山的一本主要论述“夷夏之辨”的小册子《黄书》。全国迅速掀起《黄书》热潮,随之而来的,是“驱除鞑虏,复兴中华”口号与行动之风起云涌。
辛亥革命前后,王船山及其思想迎来了“爆红”时代。孙中山、章太炎、章士钊等人都大力推崇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辛亥革命胜利后,章太炎总结说:“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章士钊也回忆道:“辛亥革命以前,船山之说大张,不数年清室以亡……船山志在鼓励本族,从事光复。”
1914年,船山学社在长沙创办,以研究和发扬王船山思想为宗旨。毛泽东与船山学社渊源深厚,对王船山也作出了高度评价。建国后,他曾将友人赠送的一本王船山手迹《双鹤瑞舞赋》亲自交给国家博物馆珍藏。熊考核还得知一个真实的故事,二十多年前,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到衡阳市参观,在回雁峰上看到王船山塑像深深地三鞠躬,并告诉衡阳市陪同领导,“我父亲对你们衡阳的王船山十分钦佩”。
贯通古今,思想光辉照耀新时代
王船山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他的思想如陈酿的老酒,经历沧海桑田,反而愈久弥香。
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习近平列举了25名中国传统文化大家,其中一位就是王船山。其名言警句,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多频词库”。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语出王船山《思问录·外篇》。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讲话中,引用这句话来说明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引用王船山《张子正蒙注》中的这句语,说明“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语出王船山《尚书引义·太甲二》。在2017年元旦献词中,习近平用这句名言勉励国人顺应时代的深刻变化,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之精神,去实现中国梦。
“生前自乞活埋,死后精神不死!”熊考核认为,船山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之精魂,中华民族之精魂,在任何时代都永远不会过时,他的思想将永远启迪中华民族。
本期嘉宾:
熊考核(省船山学社副社长、船山研究专家)
天地人文心,华夏民族魂
站在中华文明复兴的门槛上,我们怎么样来看待王船山这个人,怎么样来认识王船山的思想?
其学统括传统,精研诸子,遍说群经,熔铸佛老,终结理学,开辟实学,揭橥新学,实为孔孟之后的天地大儒。
他一生学术批判总结以人为宗,以史为归,以生命的最后能量评论历史,“圆梦”民族复兴和文明复兴,孤心独抱,孤灯独照,孤笔春秋,探究历史治乱、王朝兴衰、古今之变、天人之蕴,希望找出一条民族复兴之路来,以达到“尽中区之智力,治轩辕之天下”(《黄书》)的目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总结者,达成了为天地立心的宏伟使命;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启蒙先驱、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大家,他独树一帜开创中国历史文化新生面。
我用一句话概括王船山:天地人文心,华夏民族魂。一个是中国文化之心,一个是中华民族之魂。斯人已逝,但其思想独步千古,永远活在人间,是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当之无愧的一代圣哲。
年七十三,冬尽,于垆间成律诗二首。其一曰:“荒郊三径绝,亡国一孤臣。霜雪留双鬓,飘零忆五湖。差足酬清夜,人间一字无。”此亡考绝笔也。久病喘嗽,而吟诵不辍。次年元日,尚衣冠谒家庙。二日清晨,起坐不怿,指先大父行状、墓铭付长孙生若曰:“汝慎藏之。”谓敔曰:“勿为吾立私谥也。”良久,命整衾,时方辰,遂就箦。正衾甫毕而逝,享寿七十有四。遗命禁用僧道。自题铭旌曰:“亡国孤臣船山王氏之柩。”自题遗像曰:“把镜相看认不来,问人云此是薑斋。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谁笔仗,此形骸,闲愁输汝两眉开。铅华未落君还在,我自从天乞活埋。”葬于衡阳西乡金兰都高节里之大罗山。
——王敔撰《大行府君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