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老虎”可能是只“下山虎”
市气象台专家介绍,“秋老虎”是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八九月之交,持续时间7—15天。这种天气因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就像老虎一样蛮横霸道,人们感到如同三伏天般的酷暑难耐。
在气象学上,“秋老虎”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天气特征多表现为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据2010至2018年我市气象数据统计,8月26日及以后,我市出现35℃或以上高温的概率并不大。21世纪以来,只有2005年、2008年、2010年,出现了“威猛”的秋老虎天气。
市气象台预计,8月21—28日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最高气温或可达39℃。直至月末受弱冷空气影响,我市有一次降温降水过程,预计可能出现午后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如此看来,今年的“秋老虎”持续时间较长,温度较高,算是一只“下山虎”。
“秋老虎”发威,谁在背后撑腰?
细心的人会发现,我市每年“秋老虎”盘踞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有时候“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且每年的威力也有强有弱,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专家分析称,“秋老虎”出没时间的长短和威力,其实是受副热带高压“操纵”。通常每年8月下旬到9月,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步向东、向南撤退,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秋老虎”的威力如同“猛虎下山”。如果副热带高压偏弱,北方冷空气偏强,“秋老虎”也就成了“纸老虎”。
与北方的闷而不热的“纸老虎”相比,我市的“秋老虎”具有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高温强度比较大等特点,但与三伏天比较温度相对温和了许多。尤其是早晨和傍晚,都会让人感到凉爽。
如何防范“秋老虎”伤人?
“秋老虎”的伤人招数可不少,比如温差大易致血压升高、干燥致全身瘙痒等。另外,除了“高温”这项武器外,“秋老虎”还掌握着“臭氧污染”这项技能。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仍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不但危害人体健康,还会破坏生态系统。
气象专家建议市民,尽量选择穿透气性好的衣服,夜间出行散步注意保暖。平时多喝水,可多吃鲜藕、银耳等润燥的食物。另外,如果大汗淋漓,千万不要对着空调直接吹,以免热伤风。还有,初秋是锻炼的最佳季节,可以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慢跑、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另外,儿童、老人等体弱和敏感人群,建议在午后两三点臭氧污染较严重的时候,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