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乡村罕见的住宅小区、通组入户的宽阔柏油路、高标准建设的篮球场、小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室……蒸湘区新竹村莫雅塘组村民不等不靠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六年内自筹资金700余万元,将曾经的“破落村”打造成令城里人都羡慕的花园新村,探索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新样本”——~~~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罕见的住宅小区、通组入户的宽阔柏油路、高标准建设的篮球场、小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室……蒸湘区新竹村莫雅塘组村民不等不靠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六年内自筹资金700余万元,将曾经的“破落村”打造成令城里人都羡慕的花园新村,探索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新样本”——
村民自治 穷山窝里崛起村中“城”
莫雅塘华丽“蝶变” ■曹正平 摄
住宅小区环境优美舒适
基础设施可与城市媲美
简约清新的住宅小区
体育设施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统筹:陈玲 陆意 撰文: 本报记者 谭晓波 图片:蒸湘区委宣传部提供

  一个远离城市的偏远“破落村”,依靠村民自治能实现破茧成蝶吗?

  蒸湘区新竹村莫雅塘组用令人惊叹的美丽“蜕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两幢简约清新的住宅小楼,绿树环绕,花草茂盛,各类体育设施齐全……8月15日,记者走进蒸湘区新竹村莫雅塘组新建成的莫雅花苑住宅小区,很难相信,这个能与城市媲美的高档住宅小区,深藏于蒸湘区最西一隅的偏远山区里。

  除了在乡村罕见的住宅小区,通组入户的宽阔柏油路、高标准建设的篮球场、小广场,舒适明亮的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室、读书室……这些在城里才有的“高配”基础设施,让莫雅塘组这个曾经的“破落村”,成为既有城市品质又有田园风光的“村中城”。

  “每个人都是建设者、参与者、共享者”,莫雅塘组探索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新样本。村民齐心合力拿起“自治共治”的如椽大笔,在穷山窝里绘出一个花园式的美丽新村。

  自我建设

  ——“破落村”走起“城里范”

  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破落村”,莫雅塘组的村民自醒始于6年前。

  此时,蒸湘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不断吹向偏远的乡村,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与村民共同努力下,与莫雅塘组邻近的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完成了华丽“蝶变”。

  “原来在乡村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让莫雅塘组村民决定向示范村看齐,不等不靠不要,撸起袖子“自己干”。

  “自己干”尽管是件好事,但绝非易事。当时,莫雅塘组“底子薄弱”:进出仅有一条2米宽的泥巴路,房子也多为老旧危房,集体经济基本为零。

  “要致富先修路,刚开始的时候,修路大家都同意,但是说到出钱都迟疑了。”莫雅塘组组长谢小林回忆,根据改造规划,仅修路就要近30万元,巨额的费用让并不富裕的村民们退缩了。

  “虽然难,但是村民觉得必须要克服。定下来了,大家就都心往一处使,特别团结。”谢小林说,为了筹集修路款,村民们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筹集费用,筹资10余万元。

  “每一位村民不讲价钱,全力以赴,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村民齐心协力捐款近20万元,让谢小林十分感动。他说,在外创业、务工的村民都纷纷慷慨解囊,有的村民甚至主动向出嫁的女儿、小姑去募捐款项。其中,在外开公司的村民谢跃辉在自己事业低潮期,和朋友借款3万元支持村里修路;远嫁衡南的村民谢先桃捐款1万余元。

  资金到位后,谢小林带着几户劳动力充足的村民就自己动手开工。“村民们都是义务出工,积极性都特别高!”

  贫困户谢德军右手手臂有二级残疾,但仍坚持用一只手抬泥土,推斗车;在外打工的村民华尧礼特地暂停了外面200元一天的小工,跑回来在施工队挑石灰、扛锄头;近七旬的老党员谢培应每天坚守在工地,抬石头、运泥土。

  2013年底,一条3.5米宽的“希望之路”正式打通。对硬化马路进行绿化、建设小广场、新增健身器材、扩建两栋冲水厕所、集资建住宅小区……在村民的群策群力下,莫雅塘组的“颜值”不断刷新。

  “六年来共投入建设873.9万元,政府扶持资金108万元,村民自筹资金高达765.9万元!”谢小林和记者算了“一笔账”。

  “我们组现在都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组,许多周边村民都过来玩耍。”村民谢先堂自豪地说。

  自我管理

  ——“要我文明”变“我要文明”

  硬件好了,软件也得跟上。随着莫雅塘组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大家对卫生环境的要求也逐渐高起来。

  “卫生搞得好,受益的都是自己。这里一块鸡屎,那里一坨牛粪,既不美观还影响健康。”谢小林说,畜禽放养已然是农村卫生的一大“毒瘤”,为解决该问题,2015年冬天,组里开会后决定:畜禽必须圈养。

  新规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但也仍有少数几户依然我行我素、照旧散养。

  “还没等我上门,这几户的左右邻居就自发去做工作,给他们讲道理、陈利弊。”谢小林说,过去村民是“你要我文明”,现在都变成了“我要文明”。

  趁着大家的这股劲,他开始在组里引导一些德高望重的村民做“文明劝导员”,并设立“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鼓励村民创先争优,激发其追梦幸福生活的积极性。

  莫雅塘村民的“我要文明”,也掀起了周边村组的学习风潮。“我们组里红白喜事都一律不收礼金,都是大家一起去帮忙,事后一起打扫卫生,这样别的村也有样学样,连带着邻近一大片乡风文明都有好转。”谢小林笑着说。

  自我发展

  ——从“空白”迈向“10万+”

  如果说,基础建设让莫雅堂有了“形”,那么产业发展则让莫雅堂有了“根”。

  “没有产业作支撑,就没有强劲的内生动力,发展就很难可持续!“谢小林说,对于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莫雅塘而言,亟需通过做好产业“文章”,寻求发展突破。

  对于村里的未来产业发展,莫雅堂村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村里的自然风景、农业资源优势,绘制出一个颇具莫雅特色的产业发展蓝本:坚持“旅游+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旅游模式,满足不同旅游消费群体需求,实现生态富民,推动乡村振兴。

  而这一发展蓝本,也有好政策做支撑。据了解,近年来,蒸湘区大力推进精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区级财政扶贫资金增长50%,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经营大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三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产业委托帮扶让全区贫苦户人均收益600元/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全区贫困户1220户3751人已脱贫1096户3514 人。

  谢小林介绍,村里目前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成立农业合作社、引进农业项目、建设果园垂钓基地、改造民宿等各项工作。”村民以资金、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合作社,参与积极性特别高,预计投产后年村集体经济可实现10万+,村民平均收入可达近万元!

  “莫雅塘的美丽蜕变是我区村民自治的典型样本!” 蒸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该区将继续探索推进“党政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共建村美民富产业性的美丽新农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村民自治 穷山窝里崛起村中“城”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村民自治 穷山窝里崛起村中“城” 2019-08-21 2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