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篇处女作 影响大半生
  ■成新平

  1979年夏天高考落榜后,我闷头闷脑回到衡东县霞流公社白村大队农村,心甘情愿地当了农民,与乡亲们在广阔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农活再累再苦,哪怕“双抢”再忙,我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每天利用中午有限的休息时间,记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这样周而复始,日累月积,感悟农家生活,体味农民疾苦,记录农事艰辛,表达农家诉求,成为我的最原始最真挚最执着的追求与向往,我记下了十几本观察日记,从不间断,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983年秋天的一个黄昏,西边的晚霞还没褪尽,湛蓝的天幕上便窜出了一轮新月,给大地抹上一层淡淡的青辉。晒谷场上,一个单身汉子买来了新单车,还没学会,骑得一歪一歪的,随着“啪”的一声,他摔了个仰面朝天。“初一不见,初二不现,初三初四蛾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十几个孩子拍着巴掌使劲地唱着。

  猛然,我头脑中灵光一闪:“初三初四蛾眉月”,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在农村实施,就给农民带来了欣喜和收获,只要持续坚持下去,农民一定会过上“十五十六大团圆”的富裕日子。连夜,我精心构思,写出一篇1500字的散文《初三初四蛾眉月》寄给了衡东县广播站。后来,经编辑罗孝春修改推荐,发表在1984年3月14日《衡阳日报》的三版头条上,还配了两幅插图。这是我的稿子第一次变成铅字,看到报社寄来的样报,我高兴得跳了起来,从而坚定了在农村走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之路。

  那一年,我还不到20岁。

  从此,我了解到地市合并后,《衡阳日报》成了面向农村发行的一张党报,我麻着胆子开始向《衡阳日报》投稿了,“农村风光”敞开了面向农民通讯员用稿的大门,“山乡风貌”“农家乐”“山乡寄语”“文明之花”等专栏我屡投屡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以改革开放为大背景,以白村为圆心,霞流乡为半径,将发生在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写成新闻投稿寄出去,不时见诸于报端。1988年4月,我居然被衡阳市委宣传部、衡阳日报社、衡阳市广播电视台、衡阳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并在表彰会上作了《笨鸟先飞 笔耕不倦》的典型发言。

  紧接着,衡阳市委宣传部张国庆科长不辞劳苦,翻山越岭,专程赶到我家采访,将我的事迹以《山村土记者》为题,发表在1988年4月24日《衡阳日报》的头版头条,这对我是极大的鞭策和鼓励,更坚定了我讴歌党的好政策,当好农民“代言人”的信心和决心。

  1990年5月24日,《衡阳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我采写的上万字的长篇通讯《科技兴农的旗手——记衡阳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张作仕》,创造了《衡阳日报》单篇发稿篇幅最长的纪录。此稿迅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湖南日报》等几十家媒体转发。《中国农牧渔业报》头版头条加“本报评论员文章”《兴农最需要这样的人》转发,号召全国农业系统的党员干部向张作仕学习。

  让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1990年10月,衡阳日报社联合衡阳人民广播电台、衡阳电视台、衡阳市农业局向市有关部门打出专门报告,要求破格解决我的“农转非”和工作问题,得到时任市委书记苏建民和市人事局局长李泽山的批示,尽管后来没有落实,但我从中获得了一股神奇力量。

  好运接踵而至。1992年12月,乘着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春风,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解决我的“农转非”,将我录用为新闻专干,《衡阳日报》不但率先报道这一新鲜事,还发表“党风记者”李升平采写的评论《读报有感》,为衡山异地使用人才叫好!

  从此,我由一位普遍农村青年一跃成为县委的专职新闻专干,后又调往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在宣传战线一干就是28年。期间,《衡阳日报》连续19年将我评为“优秀通讯员”或“全市十佳通讯员”,我采写的《衡阳农家子 跨省当庄主》《衡阳驻外大使通江达海》《59小时的生命坚守》等20多件作品经《衡阳日报》推荐,参加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几乎件件获奖。其中《湘鄂一家亲》先后获得中国晚报最高奖“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南新闻奖一等奖、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主人公刘吉贵也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冰救灾模范”,并被评为2008年度“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

  一篇处女作,影响了我的大半生。几十年来,我痴迷于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沧海桑田,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蛾眉月”已经演绎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轮圆月”,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我连续不断予以深情赞美。7年前,因工作需要,我离开心爱的新闻岗位,《衡阳晚报》又为我开辟了专栏《乡音乡情》,发表了216篇乡土散文。

  假如没有当年《衡阳日报》为我发表处女作的话,也许我的人生道路会重新改写,甚至文学爱好也会得以泯灭。在《衡阳日报》创刊70周年的时候,特写下以上文字,向《衡阳日报》编辑记者为广大通讯员付出的艰辛劳动致以深深感激和真诚谢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湘江保护和治理 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启动
坚定信心 保持定力 坚决打赢湘江保护和治理攻坚战
落实落细河长制各项工作 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江碧水
“战况”激烈! 5.55秒答对全部10道题
一篇处女作 影响大半生
“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进军营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一篇处女作 影响大半生 2019-08-21 2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