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01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兴,我们的钱包才能“鼓起来”
  ■文/图 本报记者 陈 润

  有人说,“产业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产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与潜力。如何让衡阳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最强执行力打造最美地级市的意见》给出了具体目标和答案。建设最美地级市,实现“产业美”,衡阳该如何发力?本期特邀两位嘉宾进行探讨。

  观点

  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市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 胡小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现代产业和工业实体经济发展,通过大力实施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计划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深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调结构、搭平台、强服务,努力实现产业美、阵地强、工业兴,为建设最美地级市提供有力支撑。

  我市的产业优势十分明显。经过近年来的转方式,调结构,随着智能制造工程的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的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延伸,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以李克强总理视察并寄语我市“争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领头雁”和湘南湘西承接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突出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引进了中核集团、华侨城、比亚迪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搭建了一批高质量的园区发展平台,激发园区发展动力和活力,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同时,通过树理念,强服务,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20条、招商引资“黄金30条”“人才雁阵”计划等政策落地,编印《惠企政策汇编》等等,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但我市产业发展也还存在一些短板。新兴优势产业链培育基础还不牢,产业链不够完善。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例,虽然涵盖了汽车产品目录164个,但尚缺乏整车及发动机生产企业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接续还不畅,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和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省内长沙的智能制造建设早已大规模开展。而我市冶金、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企业智能化改造依然重任在肩。 承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市有竞争力的关键共性技术还不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各类创新载体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也较为不足。

  要实现“产业美”,下阶段我市需要从这些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打造新兴优势产业,采取“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方式,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化工新材料、纺织服装、眼镜、化妆品、陶瓷等重点产业集群和输变电装备、电子信息、无缝钢管、军民融合、矿山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链,构建具有衡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省域先进制造业次中心城市,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推进重点发展领域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数控,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在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实现智能管控。引导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是优化产业发展平台。按照“产城融合、产业集聚、错位发展”原则,完善工业园区的布局和规划,有序推进产业园区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激发园区活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四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关停淘汰一批能耗、环保、安全、质量、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的企业,聚焦“绿色”主题,不断革新传统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制造体系,培育新兴高端产业,让绿色成为工业发展的“最美底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奉小明

  产业美是建设最美地级市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市依托五大优势,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大兴产业项目建设,为产业美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的“几何中心”,是湖南通往广东、广西两省的咽喉要地,是连接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必经之路,是湖南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区位优越;我市是国家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稳居全省前列,湘江2000吨级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南岳机场通航城市29个,今年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100万人次,交通十分便利。我市还是“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钠长石储量居亚洲之首,硼砂为华南独有高岭土名列全国前茅,盐卤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7个县市区均为全国粮食、生猪产出大县,“三黄两茶”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油茶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地州市之首,资源富集。我市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突出,近年来又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八大千亿級产业集群悉数落地,陆续建成达产;加上我市拥有1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达20万人以上,熟练产业工人达40万人以上,产业基础十分雄厚。我市还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市现有国省级科研平台78家、高新技术企业198家,11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以及综保区、公路铁路口岸等批高层级产业承载平台和对外开放平台,平台优势十分明显。

  但也应当看到,对标产业美,我市仍有不小差距,需要发力赶超。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目前还处于空白。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企业专注生产制造环节,研发投入有限,创新能力不强,不足以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循环经济发展不够普及、链条还不完善,资源集约利用、循环化利用程度有限,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仍然超过30%。

  高质量实现产业旺、产业美,必须加快构建富有衡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导,按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对全市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优化调整。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淘汏落后产能,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将衡阳建设成为我国中南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加大产业科技创新力度,结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人才雁阵计划和产品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赋能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树立正确的产业承接导向,因地制宜承接一批劳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链上游企业,积板引进一批“三类500强”“独角兽”等行业头部企业,聚焦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建链强链延链;同时,严把产业准入关和产业承接关,对高耗能、高污染、落后及过剩产业坚决不予承接。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行业循环化改造和资源循环再生战略,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改造,以水口山、松木经开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大浦工业园、耒阳大市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带为载体,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展望

  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抓实农业“三个百千万”工程

  加快振兴实体经济

  深入推进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计划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工程,到2025年,力争新增百亿级产值企业5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聚焦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粤港澳绿色蔬菜供应基地,深入实施“8135”发展战略,抓实农业“三个百千万”工程,持续创建“三黄两茶”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10家过十亿的领军企业,创建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建成1个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编制全市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京东、工惠驿家、铁路口岸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基本建成国家物流枢纽。推进环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建设,深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加大“引客入衡”工作力度,全力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

  创建2个1000亿级园区

  支持中国五矿、建滔化工等龙头企业做优做强、补链强链,发展有色冶炼循环经济产业、盐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打造千亿级循环产业基地。以中核集团为依托,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比亚迪轨道交通智能产业园、特变电工南方智能电网科技产业园等项目为主体,打造先进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威马新能源汽车为龙头,打造千亿级整车制造产业集群。以湘南纺织基地为载体,打造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眼镜、珠宝、化妆品、建筑陶瓷等重点产业集群,抓好富士康、中科光电、建滔电子信息、钢管深加工、界牌陶瓷等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创建2个1000亿级园区,创建4个500亿级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引进“三类500强”企业40家以上

  落实《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和《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争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领头雁”推动衡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衡阳市争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头雁”的三年行动方案》部署,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行动,力争到2025年,引进“三类500强”企业40家以上,其中每个县市引进4家以上,产业承接各项指标均居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前列。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

  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实施产业培育等六大工程,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充分运用“人才雁阵”计划,加快建立完善科技和人才支撑机制,支持驻衡高校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力争到2025年,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20人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30家以上,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智库专家100人以上。支持衡山科学城发展智能机器人、医疗器械及医药技术服务、北斗导航及互联网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产业。提升综保区服务保障能力,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争取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试点,打造国内通关简便快捷的口岸服务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出口示范基地和出口品牌创建,力争到202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0亿美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产业兴,我们的钱包才能“鼓起来”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产业兴,我们的钱包才能“鼓起来” 2019-08-01 2 2019年08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