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之于城市,犹如眼睛之于心灵。生态好、生态美是一个城市的底色更是底线,以最强执行力建设最美地级市必须坚持生态优先。
生态立市,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那么,目前衡阳的生态环境如何,优势在哪,又有哪些不足,本期让我们看看来自环保部门负责人和高校专家的观点。
观点
生态美,才能颜值高更宜居
■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晓利
建设最美地级市,首先要保护好山清水秀的生态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才能让衡阳更加精致精美、生态宜居。这一点,我们有行动有底气,优势也很明显。
禀赋优势——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丰富。我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8个、森林公园8个、湿地公园6个、地质公园3个、风景名胜区4个,森林覆盖率达到48.2%;市城区湘江、蒸水、耒水三江汇流,湘江流经衡阳段共286公里,水资源丰富,绿水青山随处可见,构成了衡阳的美丽底色。
政策优势——规划引领、政策倾斜红利明显。我们制定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一江四水” 净水行动、“一号重点工程”等专项实施方案以及垃圾焚烧发电厂、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分阶段、分领域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路线图。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我们建设最美地级市的步伐走得更稳、更加坚定。并先后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先行先试示范城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等,给衡阳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带来了明显的资金和政策倾斜。
机制优势——生态环保工作机制趋于成熟。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及“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全面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不断压实。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三线一单”管控体系、环评总量前置审批制度、“一江四水”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环保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在这一系列的政策、体制优势的引导和保障下,我们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以更高站位、更新理念来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环保战役,实施了一大批环境治理项目,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提升了生态“高颜值”,为建设最美地级市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如今,老百姓对环境转好有了直观感受,蓝天白云看得多了,河水变得更清澈,一块块荒芜的土地上种上了绿色植物……而这样的“直观感受”与最近公布的监测数据相互印证——今年上半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6%,同比提升7.7个百分点;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2%、6.7%;全市27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98.8%,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在全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中,衡阳近三年获得一个第一两个第二,衡阳人的生态幸福指数不断走高。
然而,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战役是持久战和拉锯战,要全面实现“生态美”,我们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尤其是PM2.5,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另外,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矿石开采加工、采砂洗砂、畜禽养殖、城市扬尘、餐饮油烟等行业生态环境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生态环保基础保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城区污水管网不配套,大部分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还未建成,污水直排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处置不规范;部分基层环境监测、监察执法设备设施、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打通实现“生态美”的最后一公里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屈中正
从古至今,衡阳就是一座生态福地、风水宝地。就连“北雁南飞”,也“至此歇翅停回”,这是衡阳与生俱来的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衡阳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渐入佳境,为我们的生活构筑了美丽的生态屏障。
经过大规模的造绿复绿添绿,增添了一大批绿色景观,衡阳的森林覆盖率提升到了48.2%,“一江四水”两岸风景如画,一批高品质公园和城市绿地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活圈雏形初显。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重量级生态名片越来越多,规格也越来越高,让衡阳逐步从城市生态化大步迈向生态产业化。
然而,生态美,不能光是山美、水美,还要生活美、人更美。而人的美,不能只讲外表美、形式美,更要注重内在美、心灵美、精神美、灵魂美。所以挑战更多来自于这样一些方面,我们在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的同时,要进一步将生态美的概念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内心,让他们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真正参与。
同样,生态美,不仅要美在城区,还要美在乡村。在这方面,衡阳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目前不少乡村建设还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欠缺整体规划,即使有规划,到了基层执行也不到位,因此有特色的美丽小镇少之又少。而建设“最美地级市”,势必要让城乡协调发展,要让美丽乡村与美丽城市交相辉映。
以上几点不足,我把它们看作为实现“生态美”的最后一公里,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尽快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试想一下,当人人都自觉参与到植绿播绿护绿中来,让每个村庄、乡镇和县城都变美了,衡阳能不美丽吗?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要记得住乡愁
■衡阳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城市与旅游学院副院长 邹 君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亦可称为生态宜居城市。围绕建设“最美地级市”目标,衡阳正努力打造高品质的生态宜居城市。城之美,在舒适和特色。在这些方面,衡阳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一,自然条件优越,生态基底好。衡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土壤、气候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山水相融,良好的生态不仅带给衡阳丰富的自然景观,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天然基础。
其二,衡阳在地理位置上毗邻珠三角,而且交通条件极为便利,系湖南省以及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对外形成了纵横交错的“1189”立体交通格局,对内形成了三环九桥。优越地理区位使其易于接受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的新理念,便捷的交通网则为衡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其三,文化底蕴深厚。城市之美,表面上看是高楼大厦、园林绿化等物质景观的美,实质上则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之美。衡阳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寿岳文化、书院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是誉满天下的“生态福地、文化厚地、宗教圣地”,这些为建设有“灵魂”的生态宜居衡阳提供了不竭动力。
不足之处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衡阳是老工业基地,人口多、建筑密度大、交通拥挤,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老城区,虽然近年来有明显改进,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问题仍然突出,例如,生活垃圾转运和处理系统、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等。
另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任务重。衡阳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旅游业等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经济生态化还任重道远。接下来,我市应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将这些天赐资源最大化保留,从规划上、文化上、空间上、资源上,针对性地解决当下的弱点和“痛点”,让市民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
展望
如何更好地创造并保持良好生态优势?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
在绿色生态发展的接力赛中,衡阳一直没有停步,未来又将如何更好地创造并保持良好生态优势呢?《以最强执行力建设最美地级市的意见》描绘了蓝图,也敲定了目标——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家园,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水污染防治:
2020年底前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水体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持续抓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争取到2025年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达到Ⅱ级标准。推进重点工业企业清洁化改造,基本完成产业园区外重化企业搬迁入园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2020年底前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水体。强化饮用水源保护,依法取缔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确保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加快实施以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的水生态净化工程,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防控。全面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大气污染防治:
2025年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有色金属、化工、水泥等行业污染治理,推进燃煤锅炉综合治理,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改造,完成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废气超低排放和限值排放改造。加强机动车尾气、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烟花爆竹燃放、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露天焚烧污染防控,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到2025年,空气质量基本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土壤污染治理:
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加快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对水口山、合江套、大浦等重点污染地区进行整治,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重点行业和污染物,严格控制污染增量,逐步减少污染存量。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泥处置中心、一般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扎实抓好涉重金属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重点整治非煤矿山露天开采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尾矿库及冶炼废渣污染。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修复治理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基本解决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