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传播是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
据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另外,慢性乙肝携带者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但无肝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一般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工作和学习。
慢性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为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目前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
接种乙肝疫苗,控制乙肝病毒传播
据介绍,乙肝疫苗接种是目前对抗乙肝病毒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的抗体有效期从三年到十二年以上不等,因各人体质不同,体内乙肝抗体呈现阳性、弱阳性和阴性三种情况。这意味着只在婴幼儿时期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有可能体内已经不存在有效抗体。而乙肝作为预后不佳的疾病,其预防是相对重要的,最好每年定期体检,检查体内是否有乙肝有效抗体,若呈现弱阳性或阴性,应尽快依医嘱补打一针加强或重新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是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毒品等)。
我国使用的乙肝疫苗是灭活血源疫苗,仅仅注射一针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显示,按规定注射三针,可使95%以上的少年和成年人产生免疫力。医学上把第一针和第二针疫苗称为致敏接种,使接种者产生抗体,第三针称加强免疫,使产生的抗体效价更高,预防效果更为持久。
接种乙肝疫苗的禁忌对象: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以及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妊娠期妇女;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