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这片土地见证着鲜血与荣耀!”7月5日,祁东县马杜桥乡迎来了3名年过花甲的老人。穿越眼前的山林草地,老人们数度哽咽。他们是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119师的后裔——徐江娜及公平、公正两兄弟,此次相约结伴前来是为了追寻父辈足迹,重温那段红色的战斗岁月。
“马杜桥乡是昔日衡宝战役的主战场,当年在这里歼灭桂系第7军2个师,第48军1个半师,共计3412人!”今年64岁的徐江娜是119师师长徐国夫的女儿,她告诉记者,他们是受衡宝战役革命战士后代的托付前来“打前哨”,“今年10月份,将有400名以上当年119师的后人来到祁东,开启他们的‘红色之旅’”。
血与火的洗礼,给马杜桥乡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峥嵘岁月,艰苦卓绝的革命史被定格的同时,红色旅游悄然在这里兴起……近年来,马杜桥乡大力实施“红色旅游+”战略,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文化圣地”, 让历史得以跨越近百年时空,与人们重新开启一场关于文化、民生、情怀的对话。
衡宝战役主战场“红星闪耀”
119师后裔欲立纪念碑,镌刻尘封70年的“红色印记”
“这里是许许多多革命烈士牺牲的地方。我们的堂叔公茂英,年仅30岁的山东汉子,将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上,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追忆这段红色岁月,公平、公正两兄弟泣不成声。
据悉,衡宝战役主战场,位于祁东县黄土铺、石亭子、马杜桥、白地市、官家嘴等乡镇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此次战役系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最大一次战役。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四野和二野一部,兵分邵阳、衡阳方向,对溃逃广西的白崇禧余部进行追歼。这次战役,解放军投入兵力3万余人,对白崇禧的第7军军部及171、172师和48军的176师、138师进行了歼灭性打击,共歼敌29800人,俘敌副师长以上军官8人。此役为解放军进军广西全歼桂系主力,以及第二野战军经湘西进军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时候听老人说过,仅280高地上的一战,村民们在收拾战场的时候就挑下山4箩筐的弹壳。许多在东北战场上勇猛无畏的战士长眠于此,鲜血染红了280高地下的小河溪……”知情的热心村民李云军向记者介绍道,衡宝战役是四野大军渡江后最大战役,从1949年9月16日起至10月13日止,历时34天,时间横跨开国大典,桂系主力被歼是献给共和国的大礼。
“70年了,我们来晚了……”站在曾经的280高地上,3名花甲老人无限感伤。他们表示,119师的后裔们想集资在马杜桥乡修建一座纪念碑,并在每个主战场修建战斗遗址纪念碑,用以缅怀那些流血牺牲的革命烈士。
徐江娜一行的心愿得到了马杜桥乡政府的大力支持。马杜桥乡党委书记高建军表示,红色记忆是我们的根,是国家的立足之本。“我们乡也将加大投入,修建并保护好这些传承历史的人文景观和革命遗址,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抚今追昔,接受心灵的洗礼”。
“红色土地”蕴藏脱贫致富强劲动力
“让青山绿水和红色文化成为‘红色土地’群众致富的聚宝盆”
“让家乡人民都富起来,是我的心愿。”当着记者的面,马杜桥乡村民肖晓民说出了这句一直以来埋藏在心底的话。
据悉,2016年,肖晓民回乡创办的回水科技农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选址就在衡宝战役主战场的不远处,受到革命精神感召的他从小便立志要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此前,肖晓民在广东经营着一家皮具贸易公司,生活富足。为了实现深藏在心底的心愿,他毅然回到了家乡。3年多来,流转了1200余亩土地,带动了周边近20户贫困户脱贫。今年,他的合作社实现小规模投产,预计产值达200万元,接下来,他还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与肖晓民有相同心愿的还有80后青年——官橙宝。他说:“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网络通了,便回到村里,圆自己一个电商梦。”目前,官橙宝已与村里10多户村民达成了合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其种植的菱角、丝瓜、冬笋等当地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红色土地”上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马杜桥乡实施了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农贸市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停车场,修整双江河、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通讯工程,新建光伏发电项目,落实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了10年至15年,截至2018年12月,全乡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减少至75人,贫困发生率降到0.5%。
据悉,马杜桥乡党委、政府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计划以衡宝战役为主题,打造茅草岭—松山岭—280高地—兴隆山—小布冲红色旅游线路,连接“一点四线五大产业”,即以马杜桥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点,打造好荷花园风光带、乐园中药材基地、猕猴桃果子沟、石门山村自然风光带四条游览线路,发展好茶叶、油茶、中药材、特色水果、土特产品加工五大产业。
“让青山绿水和红色文化成为‘红色土地’群众致富的聚宝盆!”高建军表示,将坚持高标准,擦亮乡村旅游名片,不断完善停车场、客运站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承载力;着手发展民宿民居、农家乐等特色食宿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提高旅游业的致富能力,让红色旅游资源助力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
记者手记
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一路上的采访,为记者揭开了这段尘封70年的光辉历史。随着对历史深入的了解,让我对这片土地肃然起敬。
拥有红色文化资源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必须用起来、传起来、亮起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力量。如果用不上、用不好,只是简单的陈列,让红色教育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或是零敲碎打,没能深刻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或者闲置不用、不闻不问……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有愧于创造了它们的革命前辈。
红色是马杜桥乡的精神原色,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是马杜桥乡人坚定不移的追求。时下,该乡正坚定沿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响“红色马杜桥”这一文化产业品牌,用红色文化注入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奏响一曲“红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