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就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将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切实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权责机制,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也就是说,政府花钱今后将更加注重绩效约束。
为何实施
增强财政预算公信力和执行力
在经济下行、大规模减税降费和政府过紧日子等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博彰认为,《实施意见》的出台,就是要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过程,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增强政府财政预算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如何实施
重大项目责任人
实行绩效终身追责
《实施意见》有哪些创新亮点?陈博彰表示,《实施意见》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全过程’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实施意见》要求建立涵盖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等的闭环系统。将绩效关口前移,对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结合预算评审、项目审批等,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各部门单位要结合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建立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尤其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将本级部门整体绩效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将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地区预算绩效负责,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本部门本单位预算绩效负责,项目责任人对项目预算绩效负责,责任人需回应财政、审计、人大等各方对相关绩效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重大项目的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的提出,将预算绩效管理责任压得更实。”陈博彰说。
3到5年
基本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实施意见》为我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勾画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陈博彰介绍,《实施意见》提出力争用3到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下一步,我省主要按三个阶段分步统筹实施。
2019年,省、市、县三级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有机衔接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2020—2021年,重点扩大覆盖面,提升工作质量。省、市、县三级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基本建立全方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和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2022年,继续深化改革,形成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权责清晰的分工机制、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透明严格的信息公开机制、约束有力的奖惩机制,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具体到近期重点工作,陈博彰表示,2019年重点工作将以研究制定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评价结果应用管理办法、政府债务绩效管理办法等为主。
(据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