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建军
“……汉代的天圆地方,表现的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信仰的和谐之美;北魏的云冈石窟,表现的是中国古人对宗教信仰的和谐之美;宋代《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今年5月6日至7日,衡阳籍学者刘洁先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阿尔托大学登台演讲。她用独特的视角、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文化之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刘洁从小喜欢看书,囿于当年图书的匮乏,只要听说谁家有书,她就想方设法去“巴结”人家。小学的时候为了看书,她存了一年的零花钱,去一家小书店办了借书证。直到上了初中,拿母亲的工作证在三师图书馆办了借书证,看书才不受限制。
刘洁说:“当年的孩子很幸福,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可以看自己喜欢看的书。”
虽然喜欢阅读,但在文理分科时,刘洁还是选择了理工科。从扬州大学水利专业毕业后在市水利局就职,成为了一名水利工程师。2002年,她被市政府选派到日本进行学习,在此期间在《衡阳晚报》上开设《东瀛见闻》专栏,回国后在南华大学兼职日语与日本文化课老师。
2016年5月,原本身体很好的母亲意外检查出肺癌晚期。为了让做了一辈子老师的母亲高兴,刘洁决定开始在公共讲坛讲文化。从南华大学、南华附一到市图书馆《市民大讲堂》,一直到《石鼓书院大讲坛》。2016年11月2日下午,她应邀在市人大机关讲座时,母亲在医院做手术。讲座结束后回到医院,得知医生对母亲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当天晚上,母亲从电视新闻看到女儿讲课,说不出话的她连连对女儿竖起大拇指。
刘洁说:“在陪伴母亲走向生命终点的过程中,我开始了文化传播的历程。之后的日子,觉得母亲是鼓励我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从2017年开始,刘洁专注于《中华文化之美》系列讲座。这个系列以博物馆馆藏为呈现,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为背景,以中外文化比较手法,探讨几千年以来的中华文化之美。为此,她除了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外,还要走访全国各地博物馆及考古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她相继成为《湘图讲坛》《南风讲坛》《有为讲坛》《天门讲坛》等多家国学讲座以及南华大学、湖南工学院、衡阳师院等高校讲堂的主讲嘉宾。今年5月,她又将《中华文化和谐之美》《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带到芬兰的世界名校,以独特的视角,与莘莘学子一起探索中华文化之美。
如今,刘洁仍然每天坚持读书和写作,即使是除夕和大年初一依然如故。除了各类讲座外,还在《衡阳晚报》上开设《行健居笔谈》专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她说:“传承传统文化,才能把民族文化的大厦根基筑牢。敬畏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表现,更是人类最可贵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