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2019年,受经济形势、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人社工作,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压力。作为政府的重要民生部门——人社部门,如何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我们唯有头脑清醒,沉着应对;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在4月1日召开的2019年全市人社工作会议上,就全市人社系统如何“再出发”,市人社局主要负责人发出了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动员令”。
会议同时明确了今年全市人社部门促发展、惠民生、保和谐的一系列务实举措:突出稳就业这一中心工作,深化社会保障和人才人事两项改革,实施人社扶贫、治欠保支、作风建设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四大行动,不断推进衡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发展,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贡献人社力量。
“稳”字当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7万人
会议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突出抓好“稳就业”的四个关键,即援企稳岗、创业增岗、培训转岗、兜底托岗,全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全市就业大局持续稳定。
——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推进失业保险“展翅行动”和“护航行动”,鼓励企业稳岗和吸纳就业,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稳定就业岗位作用。
——加大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力度。修订市本级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认定奖补办法,做大做强一批创业孵化基地,争创省级基地。开展全市第一批创业导师公开聘用工作,组建创业导师团,加大对基地企业的创业指导。落实创业奖补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惠民力度。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专项职业培训,提高转岗就业能力,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力度。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扎实推进“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落实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驻衡高校一次性招聘会补贴,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各级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立足公益职能,主动服务重点企业,精准对接就业需求人员,让企业能招到合适员工,让群众能找到满意工作。
增进福祉,致力织密社会保障网
会议指出,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配合推进统收统支模式的省级统筹。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实施到位,做好新老制度的衔接工作,加快实现新制度平稳运行。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建设,细化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细则。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参保政策宣传,完善全民参保登记数据,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推进交通、铁路、水利等行业建设工程项目按项目参保工作,且在所有项目工程实行实名制参保。全面落实各县区按照省人社厅标准完善补充工伤保险试点工作。做好各项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加强基金安全监管。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风险防控,建立第三方审计工作机制,加大骗保行为查处力度,依法规范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建立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
——降低社会保险缴费。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做好社保征管职责划转工作,主动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同配合,稳定缴费方式,确保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实现平稳过渡。
多管齐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会议明确,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人社部门要聚焦主业主责,切实扛起攻坚责任,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攻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力抓好就业扶贫。充分发挥劳务对接机制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就业扶贫基地和就业扶贫车间等载体建设,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大力抓好技能扶贫。针对贫困劳动力技能需求、培训愿望、接受程度以及参加培训的特殊困难,开展灵活多样地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升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大力抓好社保扶贫。全面完成对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对年满60周岁、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的贫困人员,纳入城乡居保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发尽发”。
——大力抓好人才扶贫。进一步做好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同时,做好驻点帮扶工作,帮助对口帮扶村早日脱贫。
激发活力,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会议要求,坚持规范管理,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管理制度。
一方面,加强事业单位规范管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做好涉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指导和备案工作。加强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按照国、省统一部署,实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规定、考核规定及聘用合同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探索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激励措施相关工资奖励政策,继续推进和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另一方面,加强人事考试规范管理。加强人事考试基础和制度建设,推进考场考点和信息化建设,严厉打击各类涉考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安全考试、公正考试、科学考试的保障能力,为评才选才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服务。
服务发展,着力打造人才新雁阵
会议指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人社部门必须坚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人才高地,打造人才雁阵。
——继续做好“人才新政”政策落实落地工作,落实各项人才待遇,做好高层次人才及青年人才引进工作。落实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相关要求。
——探索职称评审改革,继续做好特别优秀人才中级职称破格评审工作。
——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实施国家和省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出台《衡阳市“能工巧匠”培育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加强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推进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
——做好“三支一扶”招募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疆吐鲁番地区青年科技英才”在衡培养工作。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筹备举办衡阳市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做好省赛集训。
统筹兼顾,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会议要求,统筹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护平安、保稳定、促和谐,全面提升治理水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动成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化。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深入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积极推进我市国企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工作,出台具体的薪酬操作细则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推动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稳慎做好2019年全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作,适时发布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工资增长指导线。
——全面落实实名制管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等支付保障制度,组织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
——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和调解示范机制,完善裁审衔接工作机制,加大仲裁办案指导力度。加大基层仲裁调解平台建设。
提质增效,打造高素质人社队伍
会议强调,行风建设是全国人社系统整体部署推进的一项中心工作,人社部门要提高认识,深入推进。
——全面规范行政服务事项。做好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调整工作,进一步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政府合同审查备案制度,开展公平性竞争、合法性审查和证明事项清理工作。
——加强窗口经办队伍建设。在全市人社系统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人社服务标兵”主题宣传等活动,营造人人学政策、钻业务、练技能、强服务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人社干部队伍,不断提高人社服务效能。
——推进信息化标准建设。加快推进人社领域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推进系统互通、数据共享、“一网通办”,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
2018
全市人社攻坚克难实现“满堂红”
重点改革持续突破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衡阳人社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提高站位,直面挑战,脚踏实地,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其中多项工作指标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了“满堂红”,为衡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八项重点改革工作全部落实到位,待遇计发基本完成,试点退费分批启动,转移工作有序推进,新制度经办工作取得全新进展。
●落实机构改革有关要求,社会保险费征缴职能划转工作扎实推进。
●正式启动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24家定点医院纳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
●社保卡累计持卡580万人,102项应用功能的开通率达到100%。
●全民参保登记已参保人员入库率及未参保人员登记率均达到100%。
●全面启动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制定下发《关于深化市管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
●启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衡阳市中心医院等3家医院纳入市直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
就业趋势稳中向好
●年内实现新增城镇就业6.7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23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9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左右。
●举办大型招聘会43场,累计入场单位4471家,提供就业岗位16.5万个次,当场达成就业意向2.18万人次。
●全市4209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实名登记率达到100%、就业及就业准备率达到100%。
●全面落实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全市为8361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2180万元,核拨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134.9万元,6989名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4244.22万元。
●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和年限,简化申请办理流程。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亿元,直接扶持创业1120人,带动或稳定就业近1万人次。实现新增创业主体2.87万户,创业带动就业5.48万人。
●80家单位被认定为省、市级就业扶贫基地,共吸纳219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全市实现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0.37万人,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582人。
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全市五大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303.9万人次,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
●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维持在19%,失业保险费率由1.5%下调到1%,生育保险费率调整为0.7%,享受养老保险费率过渡试点的企业达到108家,年内为企业减负超过3亿元。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四连调”。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达到2098元/月。
●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85元提高到103元。
●上调失业保险金待遇,市本级达到1088元/月。
●建筑行业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100%。
●将贫困人员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基本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贫困户就医实现“一站式结算”。
●强化基金监管,对3家违反协议的医院作出了暂停协议的处理,共拒付医保基金187万元。
人才人事亮点凸显
●推行人才新政,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市本级设立1亿元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牵头起草制定人才新政相关配套文件15个,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惜才、爱才、用才的社会氛围。
●人才服务窗口正式开窗运行,各项人才引进补贴有序落实。
●发布2018年第一批青年人才计划,全市14家企事业单位申报人才需求计划434人,与4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达成初步引进意向。
●实施国家级、省级引智项目8个。
●开展特别优秀人才中级职称评审工作,破格评审16人。
●完善人事考试安全管理机制,组考各类考试45场次,参考1.7万余人,实现了考试零事故。
●全市新招录公务员444名,监督指导市直42家事业单位及县市区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936人。
●省下达我市124名计划安置军转干部已全部安置到位,安置到公务员和参公单位的比例达到97%。
●建设成立了5个省级和1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节能减耗及技能人才的梯次培养做出了成效。
劳动关系和谐推进
●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全市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协议1273份,覆盖企业2504家、职工11.86万人,已建工会组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动态保持在92%以上。
●开展网上劳动用工备案,目前全市网上备案5万余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
●全市受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900余件,结案率超过90%。
●重点整治工程建设等领域欠薪,全年检查用人单位2915家,查处欠薪案件103件,为1358名劳动者追回工资1887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2425份,移送公安机关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28件,形成了打击和震慑欠薪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
●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连续4年获评“全国突出成绩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