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贫困户刘国良的“蜕变”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朱国平

  走进衡阳县栏垅乡均龙村麻塘组,说起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国良这两年的变化,大家都说,国良变勤劳了,变得有志向了。

  据了解,刘国良因脾脏问题做了两次手术,妻子患有癫痫,上有年迈的母亲要赡养,下有三个子女需要负担,是典型因病、因学致贫。前几年,刘国良带着妻儿颠簸流离打零工,纯靠政府救济度日,整个人也非常颓废。

  2017年10月,衡阳县编办驻村工作队进村得知刘国良家的情况后,工作队多次上门讲政策、摆道理、问实情、谋出路,经过一番耐心的疏导工作,他逐渐明白了“光靠政府不现实,脱贫必须靠自己”的道理。

  2018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刘国良申请了3万元扶贫贷款,承包了组里的两口鱼塘养殖桂鱼3000余尾、银刁10000余尾,30亩稻田种植优质水稻和油菜,还搞起了小菜园、小果园等特色种养殖业。

  均龙村党支部书记彭先明介绍,以前刘国良是个完全不懂养殖业技术的门外汉,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向种养能人学、专业人士学、书本知识学、实践经验学,现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种养好方法,成了我们村人人称赞的发展小能手。

  2018年,刘国良家庭纯收入达到了24814元,人均4162元,摘掉了压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在政府一系列扶贫措施的帮扶下,通过异地搬迁解决了住房问题,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助学,大大缓解了家里生活的困难。同时,政府的小额信贷和产业帮扶等政策,让他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衡阳人“走出国门”贡献中国智慧
衡州小学师生 见证“一滴水的旅程”
“衡阳群众” 让假和尚现原形
常宁:“衡阳群众”志愿者上岗服务
贫困户刘国良的“蜕变”
5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受新知
电力叔叔做“微商” 解决农副产品售卖难
喝酒壮胆练车 遇查调头就跑
祁东县打响松材线虫病“歼灭战”
“信用衡阳”建设又添新动作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贫困户刘国良的“蜕变” 2019-03-23 2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