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景出身贫寒,尊孝行善闻名乡里,刻苦读书,喜钻研学问。四十岁时因家无柴山,在某财主家山脚田坎上割草及灌木以作炊用,被其辱骂没收柴刀。次日,朝廷喜报临门,他高中举人,财主闻知自疚,把先日没收的柴刀用红绸布包好登门道歉贺喜,周家景不计前嫌,以礼相待,乡邻誉他胸怀洒脱有君子之风。
道光十三年(1833年),周家景履任会同县训导。会同县与贵州毗连,偏远少文,多民族聚居,同字异音,书文作据,歧义失汇聚,常引发讼争。任训导19年,他亦官亦师亦杂役,亲力亲为,兴建设施,创立学规,筹集膏火,帮扶寒门学子,增扩生员,广施教育,厘正文体,开化民知,平息纷争,育人弘政,使民风崇儒重教,会同士子多出其门。因业绩突出,敕封五吕衔。晚岁被士绅仰重一再挽留,直至咸丰二年(1852年),以七十二岁高龄辞官归田。历教32年之余,家无积余。
咸丰十年(1860年),衡阳县知县林廷式在县学学官举行乡饮礼,举周家景为乡饮大宾,时周家景年八十一岁,授“艺苑灵光”匾以褒奖,其匾题跋云:“斯文斗望,吾道严瞻,字衍濂溪,乡士奉为楷模,诸生共仰。”可见社会对他人品德望评价之高。同治三年(1864年),以八十四岁高龄卒。
周家景终身执教造福一方,他是振兴会同文化教育的有功之人,也是增誉乡梓的人物。光绪《会同县志》、同治《衡阳县志》及《濂溪世家谱》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著作有《晴窗文集》《郎江课士录》。翰林院编修王良弼为其作《日京公传》,石鼓书院掌教胡镇北为其作《日京公墓志铭》。
(本报记者翟瑜根据市志办提供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