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在地方上为官不讲排场,大干实事,关心老百姓疾苦。嘉庆十七年(1812年),杨健任广东廉州知府时,见府署巡船开支较大,派费扰民,即将巡船撤销,减轻人民负担。任山东布政使时组织修河堤300余里,使人民免受水患之苦。道光七年(1827年),杨健任湖北巡抚,当时湖北水灾、旱灾频发,连年粮食歉收,老百姓的生活很困苦。杨健遂与湖广总督嵩孚会疏请赈,并贷款修堤,严督各道府限期整修境内堤堰。汉川县地势低洼,每次发洪水,田地房屋都会被淹没。杨健勘查地势,先开凿草桥口,以倾泻横湖水,又开凿消涡泾以通襄水,使两万亩良田无损,而所毁田不过数十亩。钟祥县柴坝工程最大,杨健带头捐银千两,为众人倡导,使之按期竣工。钟祥民众为了感谢他,将堤命名为“杨公堤”。
杨健因两次遭诬陷,道光十年(1830年),被降职回家,从此闭门谢客,但对地方公益事业仍是积极倡导,耿直进言。一次,湖广总督林则徐来衡阳查办盐务,拟严惩盐贩。杨健进言,林则徐采纳了杨健的意见,对此事不予追究。劳苦盐贩,得以保全,也缓解了衡阳民众淡食之苦。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杨健在其衡阳市江东岸的寓所病逝,终年七十九岁。
(记者翟瑜根据市志办提供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