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夏商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时期,拥有青铜器、甲骨文等灿烂的文化瑰宝。近日,专栏作家、留日学者刘洁做客国学讲座,深入阐述夏商周的文化魅力——~~~
夏商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时期,拥有青铜器、甲骨文等灿烂的文化瑰宝。近日,专栏作家、留日学者刘洁做客国学讲座,深入阐述夏商周的文化魅力——~~~
夏商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时期,拥有青铜器、甲骨文等灿烂的文化瑰宝。近日,专栏作家、留日学者刘洁做客国学讲座,深入阐述夏商周的文化魅力——~~~
夏商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时期,拥有青铜器、甲骨文等灿烂的文化瑰宝。近日,专栏作家、留日学者刘洁做客国学讲座,深入阐述夏商周的文化魅力——~~~
夏商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时期,拥有青铜器、甲骨文等灿烂的文化瑰宝。近日,专栏作家、留日学者刘洁做客国学讲座,深入阐述夏商周的文化魅力——~~~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商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时期,拥有青铜器、甲骨文等灿烂的文化瑰宝。近日,专栏作家、留日学者刘洁做客国学讲座,深入阐述夏商周的文化魅力——
青铜器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刘洁(资料图)
  ■本报记者 许珂

  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有1800多年历史。史学家经常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三个朝代有个共同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奴隶制社会和青铜器时代。其中,发达的青铜器是夏商周最显著的文化特点。

  近日,专栏作家、留日学者刘洁做客国学讲座,除了向大家讲述青铜器的质地、工艺、造型、纹饰、铭文等方面的知识之外,还为大家描绘了汉字之源头、艺术之瑰宝甲骨文,让大家懂得了青铜器、甲骨文在夏商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青铜器代表着三代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多为礼仪用具、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所以,夏商周在史学上被称为“青铜时代”。这其中,青铜器与古代礼制的关系尤为凸显。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就曾指出:“全世界古代许多地方有青铜时代,但只有中国三代的青铜器在支持政治力量上有这种独特的形式。”

  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

  追溯起青铜器的源头,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史记——封禅书》记载:“(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后来,“桀有乱德,鼎迁于商。”周灭商,成王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元三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

  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铜鼎。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腹部四周饰以兽面纹和夔(kui葵)纹,耳外侧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兽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该鼎形体巨大,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商和西周是青铜器的鼎盛期。商周时期,青铜器除了作为国家重要的祭祀礼器之外,还有“铭贵贱,别等列”的功能,天子、诸侯、卿大夫,身份不同,使用青铜礼器的形制和件数有严格的规定,不可逾越。自西周起,鼎则成为主要的身份标志,形成所谓“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用鼎制度。古代文献中也有“禹铸九鼎”的记载,即用鼎象征天下九州,代表王权,可见青铜器的地位之高。

  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甲骨文给中国文化添上动人的一笔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有33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从章法上看,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总之,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其内容可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也有早晚先后之分。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雄伟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第二期(谨饬期):祖庚、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期),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期),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第五期(严整期):帝乙、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截至2014年10月,我国已发现大约13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青铜器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大干实事 关心老百姓疾苦
用典释义:居官以廉洁为要
国学教育:宋词与中华情
成语故事:春秋笔法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青铜器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2018-12-11 2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