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让会议新闻“和蔼可亲”
  ■段玉贤 

  (作者现供职于衡阳日报社)

  会议新闻要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增强新闻语言的时代感、现实感,拉近新闻报道与群众的距离。

  文章自古贵创新。古人所讲的“惟陈言之务去”“文章须自出机抒,成一家风骨”等都是谈文章如何创新出彩的。会议新闻也不例外,也需要推陈出新。那么,如何让会议新闻变得“和蔼可亲”呢?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报道已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和套路,内容领导化、写作模式化、语言机械化等,给读者留下的印象难免枯燥、缺乏生活气息。导致出现会议新闻领导很重视,读者却不爱看,宣传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

  要写好会议新闻报道,首先内容要“实”。特别是对于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要合理取舍,给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观点,突破以往会议报道过于“全面”的问题。比如,在会议中,我们通常对会议的程序及所有方面进行“全面报道”,但结果很可能是受众对这些方面一个都没记住;或是对某个方面感兴趣,想深入了解,但新闻中一句话带过。因此记者要跳出会议新闻抓新闻,把参会领导的重要观点拎出来,同时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内容抓出来。

  另外,很多会议新闻是将来时叙述,但对于将来这些目标能否实现很少体现。笔者认为,应采用跟踪报道的方式,报道目标落实情况和进展程度,一来可以增加读者的关注度、提高吸引力;二来可以起到督促有关部门兑现承诺的作用,从而使会议新闻报道更加“实”和“亲民”。

  语言求“俗”。通俗、大众化的语言是会议新闻联系读者的一条“纽带”。会议新闻的语言越通俗和大众化,读者读起来越亲切。要让读者一读就懂,因此写会议新闻要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增强新闻语言的时代感、现实感,拉近新闻报道与群众的距离。这其实也是使会议新闻更有亲和力,在群众中造成深刻印象的有效方法。特别是专业化强、工作化的语言,一定要虚心求教,并做好注解,切不可照抄照搬。

  标题求“动”。标题就是会议新闻的一双“眼睛”。“眼睛”亮不亮,关系会议新闻有没有吸引力,关系到读者爱不爱看。因为读者先看标题,标题有吸引力,才会往下看。标题求“动”,就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动”起来的标题,才会让人过目不忘。比如,2012年12月南岳高速开通,会议报道标题《高速路,高速度》;再如《让太平官不再太平》《小课堂带来大教育》《差五毫米当不了公务员》《注重第一时间和最后一公里  衡阳市提前预判、科学应对强降雨,力保零伤亡》等。

  导语求“活”。导语是引导读者去阅读会议新闻的一扇“门”。导语写得精彩,会议新闻才会有读者,才能吸引读者眼球。要善于从读者的视角写导语,把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内容提炼到导语中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门有声。把声响、象声词灵活地写进导语,如,“嘟嘟嘟——正在开会的民警李军腰间的对讲机响起来。他马上接通,与呼叫人通话。原来呼叫人是他辖区内的居民,有困难求助民警。”

  开门见景。即导语的第一句为背景。如消息《足不出户 方便购物(引题)邮政开办邮购新业务(主题)》的导语:记者从今年我市召开的中国邮政邮购商品展示会上了解到,消费者只要有一本邮购商品目录,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

  开门见问。消息一开头,就捧给读者一个大问号,这是很能抓住读者心理的一种手法。如:春节一天天近了,快递包裹的柜台前一片红火。人们在年关前寄出的是什么?又如:看到过到商场购物需要排长队,但你听说过收银员点钞竟把手指磨破皮的吗?这一幕近日记者在某商场亲眼目睹。

  总之,会议新闻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新闻记者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改进文风,就一定能写出满意的会议新闻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衡阳乡村振兴的求索之路
群音荟萃
如何让会议新闻“和蔼可亲”
浅谈以开放思维看待网络舆情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如何让会议新闻“和蔼可亲” 2018-11-30 2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