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山,种一亩白芨可让一家人脱贫;在衡山,鱼儿和水稻一起生长,猪住在空调房里,这些不常见的现象帮助了部分贫困户“摘穷帽”;在衡山,有的贫困户靠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一跃成为衡阳市“自主脱贫示范户”……
以上这些记录了衡山农商银行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的工作。近日,记者在该县采访中挖掘了该行的“扶贫故事”。
“输血”龙头企业,激发“造血”活力
甄选、切割、加工、包装……初冬时节,湖南衡岳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各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家位于衡山县开云镇八里村的企业,短短四年已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省级龙头企业。而追溯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离不开本土银行——衡山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
该企业董事长刘洪亮学医药出身,在医院上了几年班后返乡创业,起初经营了一个药房,见效益不错,心想衡山县盛产白芨和黄精,便开始筹建中药饮片厂,投进所有积蓄还差钱,从衡山农商银行贷得120万元。2014年公司成立后,企业慢慢壮大,该行将授信增至500万元,当企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后,授信额度被提升至3000万元。2016年企业新建厂房缺资金,该行兴城支行发放贷款1854万元。
“从120万的额度顶格发放,到现在授信3000万元,我的厂房从几百平方米到现在一万多平方米,我们是衡山农商银行一手扶持壮大的。”刘洪亮与人合伙将企业做强了,并未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大力实施订单农业,降低了农民种植风险,累计为农民增收5000万元以上,惠及农户4000余户,其中包括745户2519名扶贫对象,主要来自东湖镇团山村、岭坡乡潮水村。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为贫困户提供药材种植和监管技术,并实行保底收购,种一亩地白芨,能有八万元收益,完全能让一户人家脱贫。
“下阶段还要扩建厂房,确保现有客户的需求量,不让业务受限,没有银行的支持,资金是周转不过来的。”刘洪亮介绍,该公司目前年生产能力在5000吨以上,基本涵盖所有的中药普通饮片,企业产品销售额稳居全省第三,年纳税额达300万元。近两年企业成功申请发明专利4项,衡山农商银行正在与其洽商专利权质押合作事项。他也希望,能有更多资本渗入,早日升级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
衡山农商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眭地冬告诉记者,为龙头企业输血,再激发其“造血”活力,是该行贯彻产业扶贫政策的一大举措,该行已先后支持了衡岳中药、金叶养殖、逢缘草艺等20家龙头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8亿元。
培育特色产业,带动产业扶贫
在长江镇侨兴村,种粮大户罗绍祥的仓库里仍然堆积着黄澄澄的稻谷。今年粮食收购方式有变化,500吨谷子压在仓里,靠他想方设法去销售。
“如果没有烘干机将这些谷子烘干,那谷子都会发霉,我估计血本无归了。”罗绍祥种1400多亩地,今年收成700吨,往年这时候早就销售一空了。
罗绍祥的妻子胡双林是当地有名的“能人”。两口子成家后,胡双林当选为侨兴村妇女主任,看着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她说动丈夫把闲置的农田承包过来,资金不够,就找衡山农商银行贷3万元,一年就还清了。
夫妻俩的脑子一转动就停不下来,筛选600多亩良田发展稻鱼共生模式,又选了一部分水源不好的田地种皇竹草养牛。一来,牛粪可以肥田,还能在禾苗初长期做鱼食;二来,鱼儿在田间生长,稻子就不会有农药、化肥污染,米质有了保证,鱼肥了又可增一笔收益;三来,稻子收割后,稻草可供牛吃。这样的“循环经济”算盘下来,着实增收不少。
“一亩地可以养稻花鱼200斤,最少纯收入1000元。”胡双林向记者介绍,田地里的事一多,必然要请人来劳作,村里那些贫困户是首选,每年她要帮助40余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最少有1万元劳务收入。
2016年,夫妻俩从衡山农商银行贷了18万元,购买烘干机,再也不用为晒谷子发愁了,也帮周边种粮人解决了麻烦。
衡山农商银行业务发展部总经理邹治丹介绍,像绍祥农业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该行还支持了包括种植沃柑、席草、油茶、冬枣等政府主导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在各乡镇形成特色产业贷,直接带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500余户、贫困人口15000余人脱贫。
鼓励“抱团发展”,力促“要富一起富”
东湖镇坪田村贫困户李伯祥,父母离世早,妻子身体不好,一家人一直在贫困线下徘徊,他总想找个法子脱贫。他开始想到的是种油茶,一口气租了70亩地,在衡山农商银行贷得3万元信用贷款。油茶种下去了,人闲下来,于是琢磨着再做点事,他把想法跟村中其他几个兄弟一说,六七个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养猪。衡山农商银行得知这几人的想法,立即决定支持,为其发放信用贷款25万元。
“穷怕了,就有种决心,哪怕借高利贷也要把猪场建起来,然后靠勤劳的双手致富。”李伯祥和他的伙伴成立了小路冲生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加盟了海大集团,由对方提供生猪和饲料,养到出栏再按订单价出售给对方,算起来能赚150—200元/头。这就意味着,在没有市场销路的前提下,养得多赚得也多,离脱贫的目标也越近。目前,该合作社存栏500头猪,到年底即可出栏,他们琢磨着再建二期猪舍。
“对他们这些合伙创业、且有稳定销路的,我们是鼓励并支持的。”衡山农商银行东湖支行行长彭新林称,该行还支持了辖区一些贫困户养牛、养鸡,以此种方式发放贷款约70万元,力促贫困户们一起脱贫致富。
发放小额贷款,帮扶“自主脱贫示范户”
山路蜿蜒,小汽车加大油门爬上陡坡,驶进福田铺乡石东村旷中伟的门前。热忱的旷母倒来一杯热茶,招呼着来自衡山农商银行的朋友。不一会儿,旷中伟驱着他的新车赶回家中,一下车就忍不住领记者去看他喂的猪。
这位80后青年,原本在乡下做祭祀,老婆在家中务农,因母亲患病成为贫困户。不甘落后的他看中了养猪这一买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衡山农商银行福田支行贷款3万元。天道酬勤,他赶上了好行情,去年赚了好几万。尝到甜头后,他加大借贷额度至5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前段时间,新一批生猪出栏后,净利润给他换回了一辆小汽车。
“扶贫小额贷款额度不高,虽然只有三五万元,但给我们的帮助很大。”腰包鼓了,旷中伟起早贪黑干得更起劲了。今年,他还被评为衡阳市“自主脱贫示范户”,在市里参会被当做典型推介。
据福田支行行长罗正阳介绍,该行已发放70万左右小额扶贫贷款,一些贫困户利用这笔钱在云南、长沙等地从事小本经营,均已实现自主脱贫。
记者自衡山农商银行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底,该行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392笔,累计金额4689.8万元,现有贷款笔数1130笔,贷款余额3657.32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带动了数以千计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采访手记
一天里走访4个乡镇4个村庄,全程270公里。
这一天,记者看到衡山龙头企业从小到大的蜕变,看到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新鲜的发展思路,看到贫困户昂首阔步向前的姿态,看到所有人都在拔节生长。这是一家银行的担当,是一个县城奋发赶上的劲头。
这一天,记者接触到的扶贫、脱贫故事,不单是措施、数据,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涌动在衡山这块热土上的蓬勃活力。这股活力,必将带来更多的丰收喜悦。
衡岳中药的车间里,工人忙碌着药材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