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衡阳市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
让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和专业优势,抓住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选准主题,有效地为全市发展大局提供了决策参考。
档案资料中蕴藏着数量巨大、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所弘扬的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革命传统文化,记载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由落后低下到兴盛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笔者认为档案文化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核”与“髓”,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教”与“化”。
如何深耕中华文化沃土,建设中国特色档案文化?笔者看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切入现实,激活档案文化的资政作用。档案资料是档案部门最丰富的文化宝库,充分挖掘呈现档案资源的历史内涵及现实意义,是档案历史文化融入时代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档案工作融入到全市各项建设事业中,融入到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就是要让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和专业优势,抓住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选准主题,有效地为全市发展大局提供了决策参考。市档案局切合十八大以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与衡阳市纪委联合举办“岁月有声,廉洁铸魂——档案里的廉洁微故事”衡阳廉政文化宣教主题活动,就是以档案为出发点,以历史启发现实,充分发挥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作用,全力营造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二、多元载体结合,打造档案文化的立体格局。新时期新形势下,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宣传工作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一环,档案征集、档案编研、档案保管和档案服务都离不开宣传工作的开展。市档案局着力打造从机关到学者到群众的广泛宣传对象群体,建立从传统纸媒、广电、新媒体的立体宣传格局,既突出档案文化的“精”,又抢抓新传播环境下的“快”。2017年,市档案局联合市创建办打造《衡阳记忆·兰台颂歌——档案与文明同行》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是全国第一次由档案部门牵头组织开展的社会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汇演用档案来解读衡阳的历史变迁,再现衡阳砥砺前行的光辉岁月,为全市人民献上了一道丰富的档案文化大餐,培育了民众“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的档案意识,更激发了市民走近档案、了解档案的热情和兴趣。
三、突出地域特色,挖掘档案文化的鲜活记忆。在新形势下,探索档案文化建设新途径既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唤起城市记忆,追寻城市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的必然之举。为拓展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档案文化功能,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市档案局积极开展《衡阳保卫战》历史档案征集活动,向全国征集衡阳抗战原始档案,打造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为展现城市发展史上行业发展的历程,2017年,市档案局开展“衡阳民国银行档案”征集活动,并编辑《衡阳民国银行实录》(初稿)。档案馆挖掘馆藏珍品,新建成的馆藏特藏室反映了衡阳历史、革命、文化、人文、经济等社会各个方面,集“展藏”于一体,给予现代化的保护技术,让衡阳文化得到重现与保护,衡阳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
四、彰显教育特性,创新档案文化的利用渠道。档案所呈现给人们的原始资料的强大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其教育性愈加突出。档案部门适时转变工作作风,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准绳,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探寻档案文化建设新道路为目标,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市档案局积极参与市工业博物馆和陆家新屋抗战纪念馆筹建工作,多措并举、海量搜寻展陈素材,为博物馆和纪念馆提供衡阳抗战史料档案、衡阳解放老照片、1958年—1962年衡阳市社会主义建设纲要、1981年衡阳城市总体规划图、衡阳市全国劳模个人照片等珍贵文件材料、照片档案。通过这些档案史料,展现衡阳城市建设、城市工业发展的艰辛辉煌历程和衡阳军民抗日战争时期的血泪历史,成为本地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扩大了档案文化的教育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