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坦率而言,这份创新的“最严规定”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其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无视群众呼声,“一刀切”地规定遛狗时间,暴露了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思维。同时,还可能引导养狗者形成另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夜深人静、职能部门下班时,遛狗可以“放肆些”。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导致“最严遛狗令”只是看上去很严,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人狗冲突”。由此可言,在现阶段,落实执行比创新管理更重要、更实际。
2. 如今,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靓号,也就是俗称的吉祥号码。但是办理靓号时,普遍要求预存一定话费、限定套餐、设定最低消费,甚至部分最低消费要持续终身,这就引发了是否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热议。不久前,安徽省工商局已经分别约谈三大运营商安徽分公司,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据《法制日报》)
浅见: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手机靓号附加条件,终于招来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约谈整改,让人欣慰。这意味着运营商对靓号的“任性附加”,开始有部门监管了。与此同时,也再次提醒广大消费者,如遇强制消费等侵害权益的行为,该投诉的投诉,该维权的维权。当然,如若运营商们主动“知错就改”,取消附加、让手机号码回归其根本的“公共”属性,那么手机靓号才会真正“靓”起来。
3.你现在看到的是报刊亭,以后出现在面前的,可能是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目前北京全市有报刊亭1186处,其中306处经营范围含有销售食品,属于合法经营。据报道,北京市城市管委会同市商务委已起草《关于规范提升邮政报刊亭的工作方案》,提请市政府审议。方案提出了规范提升报刊亭的一揽子任务措施,报刊亭将被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和便捷的服务载体。(据《北京青年报》)
浅见:不知从何时起,城市报刊亭的“拆”或“留”,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事实上,报刊亭作为城市“乡愁”的载体和体现城市文化的名片,当然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换言之,报刊亭作为“文化符号”,值得城市管理者下功夫、花力气对其改造升级,让其重焕风采。更何况,当前构建“书香社会”已成共识,让报刊亭这一帮助纸质阅读的渠道有更好的发展,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本栏点评: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