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姓的“双十一”消费,正在从“淘便宜”提升至买品质,从冲动消费成长为理性购买,消费者理念的巨大转变,正在成为加快企业创新步伐的重要推动力。
今年11月11日,“双十一”迎来了第十个年头。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2018年“双十一”期间,包括天猫、京东、苏宁等在内的全行业电商平台销售额将超过3000亿元。
十年间,一个原本普通的日子,从起初的“光棍节”发展为隆重热烈的全民购物狂欢节。“双十一”记录了国内电商乃至整个零售行业快速发展的轨迹,“双十一”的热闹以及不断刷新纪录的电商成交额,已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的最佳窗口之一。
诚然,众多消费者在快乐“剁手”的过程中,也会不时吐槽。电商们为了争夺消费者,花样翻新推出“打折券”“预付款”等各种营销套路,令人眼花缭乱之余不禁感叹: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同时,近年来随着电商交易量迅猛增长,“双十一”期间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也日益突出。但瑕不掩瑜,“双十一”的购物车见证了整个社会商业、支付、物流与服务的不断提升,中国消费者也体验到了“足不出户买遍全球”的愉快。
“双十一”销售额持续攀升,凸显了中国仍然拥有巨大消费潜力,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中国消费者在“双十一”期间不断演变的购物选择,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数据显示,相比十年前,近几年“双十一”期间,消费者购买商品越来越趋向于高端化、品质化,正在从“淘便宜”提升至买品质,从冲动消费成长为理性购买。消费者理念的巨大转变,也正在成为加快国内企业创新步伐,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出口大国不一定是经济强国,但进口大国一定是经济强国。扩大进口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推进贸易更加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可喜的是,全球购、买全球已经成为“双十一”消费新趋势。近几年“双十一”成功实现了全球化,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产品输出地。“双十一”期间越来越多面向全球的中国“购物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也将成为提升我国对外贸易话语权和定价权的砝码。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体现中国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敢于花钱,敢于“清空”长长的购物单,中国消费者用手“投票”表达了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