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家的厨房能大一点儿就好了,这样炒菜就不会被油烟呛得难受……”这是上世纪80年代,家住太平小区的王小玲内心最美好的愿望。很多次系上围兜做饭时,她都会跟丈夫和年幼的儿子说出自己的心愿。
那时候,王小玲一家的房屋面积仅40多平方米,客厅和厨房没有分开,狭小的空间,堆积的生活用品,来个客人都会拥挤不堪。“为了尽可能利用好每一平方米的居住面积,我和老公当时想了一个办法,把房子隔成一个个‘豆腐块’。本就不大的房间,隔出了3室1厅,为的就是给正在读书的儿子腾出一个小书房”。
2000年初,衡阳房地产市场版图大规模向西拓展。彼时,高新区建设正酣,许多新建商品房和单位家属房拔地而起。这一年,王小玲和丈夫都已经40多岁,儿子快高中毕业,家中也有些积蓄。“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吧!哪怕装修简单一点儿。”夫妻俩商量着,向亲戚朋友借一点,买了套120多平方米的单位家属房。“新房子真大,好宽敞,好舒服!”王小玲清晰记得搬进新家时的喜悦心情,“丈夫躺在明亮宽阔的客厅里看电视,儿子在新卧室的大床上滚来滚去,我第一次站在舒适宽敞的厨房里为家人做饭菜……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时间来到2012年,王小玲的儿子到了适婚的年纪。一家人商量着给儿子买一套好房子,考虑到“亲情一碗汤的距离”和儿子的上班地点,最终决定买在新建商品房小区——愉景新城。“这是一套室内建筑面积150平米的大4房,有宽敞的厨房,2个卫生间。”(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2015年交房时,王小玲在儿子新房内转了又转,对房屋连连称赞。
居住环境迈上了新台阶,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去年,王小玲有了孙子,她几乎每天都会去帮忙照看孙子。她告诉记者,小区就是一个大花园,不仅有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场、观景水池、电影院、篮球场、足球场、超市,甚至还有幼儿园和小学呢,我们这些业主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所有的城市配套设施。“比以前的单栋住宅楼好得多!”王小玲欣喜地说:“我的家也和其他家庭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生活一天天地改善着,一步步地奔向小康,‘中国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从“蜗居”到“安居”再到“宜居”,改革开放的40年,老百姓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社区的普通百姓家里,我们闻到幸福、安居的味道,也看到了社会变迁、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