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在地名文化里常常起着奇特的作用。由于“方言”特点、时空流变,在保留“方音活化石”的同时,也揭示地名文化演变某些规律。比如,现在的“苏眼井”就是由“苏仙井”演变而来的。“苏仙井”中的仙到底是谁?唐朝著名“诗家天子”王昌龄有诗:“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苏耽,源自晋代葛洪《神仙传·苏仙公》,苏仙造福百姓,点化此井水帮助大家对抗瘟疫,民感其德,故又称为“苏耽井”。苏耽的“耽”字发音正是“an”韵母,读得久了,就同“眼”的韵母混了,成了“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