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师会抱着孩子上课?其实这位老师抱的是班里的学生。
这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班,这个班总共11个学生,却有幼儿园中班、大班、小学一二三年级。
9月4日,记者在金寨县张冲乡沿河教学点看到这一幕,54岁的老师徐翠云正在上课,刚入学的幼儿中班小康因为害怕上课而在班里哭闹,老师只能把他抱在怀里安抚,可是班里其他年级的孩子课程不能断,徐老师只能一只手抱着小康,一边给班里的孩子上课。
讲桌上堆了3个年级的书,徐老师每换个年级就得腾出一只手换本书,她左脚被灼伤过落下残疾,长时间站立十分疼痛,但是徐老师依然坚持抱着小康,上完了一整节课。
放下孩子,徐老师手臂有些酸痛,下意识地甩了甩手,整理一下有些皱的衬衫,就拉着班里的同学去外面开始了第二节的体育课。
1个学校1个班5个年级11个孩子1个老师,这就是乡村教师徐翠云的工作写照。
徐老师所在的金寨县张冲乡沿河村教学点,是现在村里唯一的小学,它还有一个名字——留守儿童之家,在这里上学的11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幼儿园中班起,一直上到小学三年级,之后去乡里的中心小学上后面的课程。
教学条件有限,所有的孩子都混在一个教室上课,幼儿中班的刚来的孩子听高年级学生念课文,有些害怕,就要抱。
徐翠云常常一边上一二三年级的课,一边安抚幼儿班的孩子,徐老师既是孩子们唯一的老师,也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妈妈”。
每天早上,孩子们一走进校门,徐老师就给孩子们整理衣衫,询问他们是否吃过早饭;晚上放学家长没时间来接的,徐老师就把孩子们带回家吃晚饭写作业,太晚了有时候还要送孩子回家。
“有一次我发高烧,就在教室里一边打点滴,一边给孩子们上课。下课了,孩子们围上来,用小手摸摸我的头,还问我发不发烧、头痛不痛,有的孩子把自己带来的零食送到我嘴里,还有的孩子给我倒水,在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徐老师说。
32年的坚守,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他们各自走向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运用知识和双手改变人生。她用“爱生如子”叙写着乡村教师的清贫与坚守。
徐翠云和她的11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