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身上的肌肉最嫩的莫过于脢子肉,因其处于脊椎的两侧,故或称夹脊肉、里脊肉。
传说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大将军年羹尧最喜欢吃的就是小炒肉,但跟如今流行于雁城的“小炒肉”不同,人家用的材料是一整头猪,而且必须是现杀的活猪;当然这个杀法还有讲究,不是一刀把猪捅死,而是用棍子活活打死,说是可以让猪的肌肉更加香脆可口。但他也只是专挑里脊吃。
至于他这 “小炒肉”到底有多好吃,《归田琐记·小炒肉》有过描述:年羹尧因为太放肆被雍正贬为杭州将军,姬妾都遣散了。有个小妾嫁给一个杭州秀才。这小妾本是专门负责给年羹尧做小炒肉的。秀才知道后,对她说:“听说你做小炒肉是一绝,哪天做给我尝尝?”小妾讥笑道:“你个酸秀才,你以为吃个小炒肉容易?!年府一盘小炒肉,需要一口大肥猪。咱家买次猪肉,都是半斤八两的,怎能做出那味!”
有一天,村里举行一年一度的赛神会,照例得杀头全猪。正好由秀才牵头负责,祭完神他便把整头猪都弄回家来,要小妾一展身手。小妾无奈地说:“以前我做小炒肉都是用活猪,死猪味道差远了。不过我试试吧。”于是小妾割了里脊下厨,秀才在屋里温酒等着。老半天,小妾捧个碟子进来,说:“做好了,你先尝尝,我去收拾厨房。”等小妾出来时,却发现秀才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原来那小炒肉味道太美,秀才竟将自己的舌头也一并咬掉吞下了。
真是好吃得要死!
不知道古人是因为里脊的好吃还是里脊的性状,最初名其为“有”,西周金文作 ,从肉又声。“又”指手,意即象手一般圆而细长的肉。在猪、牛、羊等牲畜身上,只有里脊肉是这个样子。其肉藏于脊椎骨两侧,外面看不出来,无骨无脂肪,色泽暗红,肉质透明,质地紧密,富有弹性。故或称“脢、脄”,指其色如梅如红炭;或称“胂”,指其形长。因此,以“有”为声符的字一般有暗藏、暗红、圆长条等意义。
指色泽暗红如:痏wěi《前汉·薛宣传》:“遇人不以义而见疻者,与痏人之罪钧,恶不直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以杖手击人,剥其皮肤肿起,靑黑而无创瘢者,律谓疻痏。”烠huí、huǐ《玉篇》:“光色也。”栯yǒu《山海经》:“太室之山有木,状如犁而赤理,名曰栯。服之不妒。”郁李。
指形状圆长如:月有shèn《龙龛》:“时忍切,音肾。卧月有也。”肾。陏duò《史记·货殖传》:“果陏蠃蛤。”瓜类植物的果实。虫有huí《说文》:“腹中长虫也。”蛔虫。鮪wě《释文》:“鮪似鳣,大者名 鮪,小者名鮛鮪。”鲟鱼。
指暗地里发生如:贿huí《说文》:“财也。”暗中送人财物。 ǎi《说文》:“弹彄也。”弓两端系弦的部分,即“弓弭”。酉有yǒu《集韵》:“酬酒也。”姷(侑)yòu《说文》:“耦也。”相助。
但“有”也可以理解为指腿子肉,“手”本也是腿。由于腿是承重的运动器官,所以主要的肌肉集中在大腿和肩膀部位。此部分也主要是瘦肉,只是不及里脊肉的细嫩而已,但更脆爽、紧致。由于腿上的肉最多,故“有”指拥有、富有、得到。甲骨卜辞中,便多以“又”表示“有”的意思。如“又雨”“又年”“又祸”等。
也有人将“有”解为手提着肉块。手中有肉,说明生活富裕。意思也说得过去,但其声就不是“又”而当是“肉”了;且其字族中的指圆而长的形状、暗地里发生的意思也无从体现。因此,我认为“有”跟“为”一样,“又”的表声只是指其样子象手。
至于《说文解字》的解释:“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将“肉”当作“月”,就更明显是不对的了。
为了一碗小炒肉就浪费一头猪,年羹尧也够奢侈张狂的了。但他还不止是吃肉,他连吃白菜也都是这样的:每颗白菜,他只吃中间那点芯,外面的都剥掉不要了。因此,尽管他曾率军平定西藏、青海,立下赫赫战功;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位极人臣。但终因自己狂妄自大、骄奢淫逸,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自尽。
可见,不管你再怎么“有”,还是得注意节俭修身才是!至于如秀才那样,明明没“有”,却打肿脸充胖子,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鮪
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