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龙先生到广州工作一年,在北京一直使用的“129元本地不限量套餐”不合适了。龙先生向运营商客服咨询,对方建议他改用“199元全国不限量套餐”。
国家大规模降费提速,自己反而越换越贵?龙先生有点懵。他把自己的遭遇跟同事嘀咕了一下,一位年轻同事告诉他:“你的运营商有一个‘19元月租互联网套餐’”,按照龙先生平常的使用习惯,流量相同的状态下,龙先生的月通讯费只要55元至60元。
龙先生给客服打电话,要求换成“19元套餐”。客服对龙先生种种“威逼利诱”,诸如“改过之后,你以后再也不能换回原先的套餐了,你要想清楚啊”,最后,不情愿地为龙先生改了“19元套餐”。果然,龙先生现在实际支付费用每月55元。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人得不到降费实惠的背后,是电信消费套餐的诸多“套路”。
■套路1:
规则复杂要“精算”
虽然手机套餐资费信息都是公开的,但其使用规则和条件纷繁复杂。年轻同事替龙先生算了一笔账:19元套餐虽然只包括1GB流量,但超出后可叠加当日有效的1元/800MB流量包,即使每天叠加一个流量包,一个月也只要49元(19元+30元),再加上通话费,怎么也到不了客服推荐的“199元全国不限量套餐”。
■套路2:
流量“加油”价格高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尽管整体的费用看似降低了,但5元/30MB、30元/500MB的高价套餐外“加油包”普遍存在,成为“吸费黑洞”。
■套路3:
“不限量”套餐“达量降速”
三大运营商目前都推出了流量“不限量”套餐,但实际上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如规定在使用到20GB或者40GB的流量后会降速,或者在流量封顶后自动断网。如果想要恢复到正常速度,则需要叠加更高价格的“加油包”。
■套路4:
捆绑销售,资费只准升不准降
许多消费者在办理手机套餐时,运营商会赠送宽带服务,二者资费不能单独改动。深圳王女士去年办理了某运营商的“136元赠送宽带”的电信套餐,但套餐内流量只有1GB,且不能更换成其他流量资费优惠的套餐;如果超流量就必须支付30元1GB的“流量包”。王女士每月实际通讯费超过170元。(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