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对于劳动者而言,工伤认定是实现权利救济的重要渠道。一旦被认定为工伤,职工可以享受治(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工伤保险待遇。这种温情的条例规定,无疑强化了对劳动者权益的兜底保护。而“提前上班不算工伤”,如此“念歪”法规的奇葩逻辑,当然会招致网友的纷纷吐槽和当地职能部门的“不能忍”。此外,男子王某的遭遇,也再次提醒大家:对劳动者的保护,是文明社会的良心,也是法治社会的底线;相关部门应依法履行好职责,别让劳动者法定权益因歪读、曲解而打折。
2. 正值暑期,中小学生的假期作业代写业务正在成为当下的热门生意,在各大网购及社交平台上线。这些原本属于孩子们的课业任务,摇身一变竟成了可以网购快递的商品,更成了“写手”们的“摇钱树”,引发不少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担忧。(据新华网)
浅见:当“代写”成为“经济”,它不仅破坏了规则,更触及了教育底线。要知道,若不及时刹住这股“代写”歪风,祖国的下一代很有可能因此产生懒惰、侥幸、不诚信等不良品行,甚至还可能产生“金钱=知识”的错误观念。代写作业的危害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影响深远,必须引起老师家长、相关部门、网络平台的高度重视,大家都切实担负起教育责任和监管责任,千万别让“代写经济”毁了孩子!
3. 近日,广东省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出台“新规”,谢绝14周岁以下儿童入馆。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该馆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未配置少儿读物,而且由于少儿入馆跑动喧闹,相关投诉意见急剧增加,故出台上述规定。(据澎湃新闻)
浅见:不可否认,某些“熊孩子”在图书馆内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客观上确实干扰了他人的读书活动。但如此“一刀切”地谢绝儿童进入,未免过于简单粗暴,有些欠缺管理智慧了。要知道,儿童正处于建立人生阅读积累的黄金阶段,他们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权也是天经地义的。当然,儿童的成长需要时间,确实需要一定的耐心与引导。但愿属性“公共”的图书馆切莫急着对孩子们坚定地说“不”,以免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无处安放。
(本栏点评: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