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作业人员的熟练操控,在轻微的轰鸣声中,一架农用无人机如蜻蜓般离地,在田间轻快地飞舞,机身下方喷头喷出的雾状农药飘向水稻的茎叶之上……
带着一股强烈的好奇心,日前,记者走进我市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培训、维修于一体的农用无人机公司,探秘我市农用无人机的发展历程。
“刚刚你看到的是我公司去年研发推出的第三代农用无人机,相较于前两代产品而言,它操作更智能化、标准化,具有可及时查询作业面积、语音提示、报警、自动规划航线、后台管理、失控保护等功能。”公司负责人王国初介绍说,第三代农用无人机比第一二代的遥控器小了三分之一的大小,操作方便,初学者一般经过7至15天的培训就可以完全掌握。
农用无人机的使用不仅能缓解农村农业劳动力短缺,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和植保的现代化,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谓是农业生产的“神器”。根据测算,如果人工喷洒农药,基本上是1人1小时1亩多地,每人每天最多作业8—10亩,每亩成本20元左右;而采用航空喷洒作业,每架每天作业5个小时,可完成240—330余亩的稻田作业,按最低使用年限3年来算,每亩成本约12元。如果保管使用得当,且除了自用还租用给他人使用,每亩成本则下降至6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