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进以往传统数据采集方式中存在的不规范、不精准、更新慢的问题,去年,衡东县教育局自主开发了教育扶贫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借助全国学籍系统,分学段、分类别与民政局、扶贫办、残联等部门数据库进行数据匹配,建立更全面、精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防止“被遗漏”“被贫困”。同时,管理系统设置学校、乡镇、县级三级管理,基层学校可随时更新和修正扶贫对象信息,系统内部有自动验证身份证号码、姓名等重要信息的功能,信息准确率由过去的不足90%上升至98%。
为确保系统筛选出的对象真实有效,衡东县在全县开展了为期几个月的教育脱贫攻坚“大宣传、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全县160所中小学校4600余名干部教师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上门走访,核实其贫困情况,做到甄别精准,再由相关部门盖章、签字认定上传至系统,确保10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扶贫政策红利。
“培养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衡东县委书记吴伟生告诉记者,“教育精准扶贫不仅要精准识别,还要因类施策,真正将扶贫扶到贫困户的心坎里。”
为了让每个贫困生享受政策范围内最大程度资助,衡东县精细梳理贫困学生家庭致贫原因,在国家划分的建档立卡学生等四大类基础上,新增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家庭扶贫库外学生、大病家庭学生,对他们进行“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在此基础上,衡东县还安排教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对学生进行爱心资助、送教上门、心理辅导。此外,还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等,帮助贫困家庭脱贫,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吴集镇泉新完小学生小金(化名)是“一键式”精准助学的受益者。小金患有先天性残疾,通过数据匹配、走访甄别,小金被纳入教育扶贫数据库。在大走访中,老师发现小金有辍学念头后,通过多次上门和小金父母沟通,并针对小金的特殊情况“送教上门”,最终说服小金重返校园。
衡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志毅介绍,去年,该县45644人次接受国家政策资助,共计1844万元。除国家政策资助外,该县还安排县级专项扶贫资金563万元,用于“补天窗”“补短板”,补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8921人次,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惠及到更多贫困家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