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臻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关注老年人生活保障、幸福等已成为社会热点。但对于老年人而言,仅关注基本物质生活显然不够。由于年龄、生活状态、身体健康状况等发生变化,老年人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而不同程度地产生种种心理变化。老年人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孤独、抑郁、焦虑、恐惧等,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近日,记者就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采访了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刘进。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刘进表示,老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为外源性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方面:社会角色的转变、经济状况的改变、家庭环境的影响、身心衰老、精神疾病等。
社会角色的转变。离退休使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生活规律都发生了变化,对老年人的心理也产生了影响。据调查,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也大不相同,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值得关注了,他们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重心是事业,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容易产生悲观心理,情绪低落、不愿见人、急躁易怒、坐卧不安、失眠多梦、产生抑郁,有的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引起其他疾病。
经济状况的改变。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老年人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费用的逐年上升,使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的保障,特别是那些收入少或无收入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怕自己一旦生病,无钱负担医药费,拖累家人,怕家人不管,怕医治不好等,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家庭环境的影响。老年人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重要的精神物质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有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在极不愉快的环境之中,从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身心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老化,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导致有许多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不理想,他们机体衰老或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方面的衰退也非常明显,使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精神疾病。一项权威研究显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老年病人,如精神分裂症,幸福感平均水平低于对照组。受天气影响,本身患有抑郁症的老年患者也更容易发病。
对症下药,为老年心理问题“开良方”
“如今,不少老年人存在心理问题。轻度的,社会功能尚且正常,但是已经失眠多梦、焦虑不安、性情变化、缄默少言等症状;中度的,则社会功能出现障碍,不愿与他人交流,生活无法自理;严重的,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刘进表示即便在老年人心理问题如此突出的情况下,依旧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等情况。“一方面是老人自己以及家人对于心理健康的不重视,不了解;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患者多求助于综合性医院,以缓解躯体性疾病为主。如此一来,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宣泄,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她解释道。
同时,她指出虽然躯体疾病是导致大多数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并非“无药可解”。据权威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患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虽然他们身体状况很差且承受更多的压力,但他们的幸福感评分却很高。研究发现,幸福感评分较高的老年人具有下列特征:疾病复原能力强和乐观程度高,抑郁和自我感觉到压力的水平较低。
因此,刘进建议家人在疏导老人心理问题时,首先让他们充分认识衰老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从心理上正视这一生命现象,通过学习调整心态,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通过自我调节延缓心理衰老。同时,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尽其所能发挥余热,并且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减少孤独,消除失落感,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同时注意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当老年人身体不适时,家人要主动关心问候,积极寻求治疗方法,做好老年人的安抚工作,必要时提供经济援助。
老年人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饮食定量、禁烟少酒、适度运动;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有了良好的兴趣和爱好,使老年人有精神寄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每天过得充实,并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减少孤独感;培养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平气和,遇事不慌,老年人受到外界刺激易过喜或过悲,所以应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心理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
刘进表示,如果对于情况比较严重,即社会功能已出现障碍的老人,要及时到专业的心理健康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总之,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也有待提高。为此,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了专门的综合科(老年科),诊疗范围包括:各类型痴呆疾病、各类型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老年期各型心理障碍疾病等。刘进表示:“冬春季节是各类精神疾病的高发时期,目前已有不少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被家人送过来接受治疗,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她强调精神疾病并不是无药可治的“绝症”,经过规范的心理、药物、物理治疗后,一些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的效果。
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科护士长邹超雁指出,家属居家护理时要掌握一定的护理技巧,可避免其发生不必要的意外损伤,这对于避免老年人因为躯体疾病引发心理问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她提出了几点建议:在秋冬季节时期,一要避免地面潮湿,以防摔倒;二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避免肠胃受凉;三要将日常经常用得到的东西,放置其手边,以便伸手便可拿到。家属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导他们自我调节和心理适应,帮助他们保持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安度晚年。
个人简介
刘进,女,毕业于南华大学,本科学历,科室副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器质性精神病科学科带头人。曾从事综合内科、急诊科临床医疗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内科疾病诊治临床经验,2009年调入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医疗工作,2012年出任老年康复中心科室副主任,曾在省脑科医院、邵阳市脑科医院、衡阳市中心医院等多家综合医院及精神专科医院进修学习,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无锡、长沙等全国各地参加专科培训学习,能熟练掌握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熟练掌握神经内科各项诊疗及操作技术,具有独立处理精神科疑难病例的诊治技术和方法,主攻精神科合并器质性躯体疾病的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