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上午,衡州小学多功能剧场内,600余名书友齐聚一堂,在此静心聆听这场特殊的盛会——大河读书会2018新春年会。
从8点半到12点,时间却不够。主持人许丰华决定把剩下三位没有上台的嘉宾演讲切掉。尽管这三位嘉宾是前晚从宁波、广州、深圳赶来参加读书会的。但他不想因此耽误书友们的吃饭时间。
然而,意外情况发生了。现场书友们强烈的呼声,又让他决定恢复!直到中午1点,剩下约400名书友饿着肚子,坚持听完三位嘉宾的演说后才离场。
自2014年大河读书会创立至今,已拥有会员近3000人,举办活动100期,参与活动人数达数万人。
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书友们愿意坚守这方读书的圣地?在浮躁、功利化的时代,大河读书会的组织者和志愿者们在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的条件下,为什么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
不谈政治,只谈读书
“刚开始成立大河读书会时,是想把读书会打造成一个公益文化社交平台,到了今年,我们转变思路,携手书友共建精神家园,将它定位为‘城市文化运营名片’。”发起人之一许丰华向记者聊起了读书会背后的故事。
还未形成成熟思路时,初创者李康杏、应山红、刘萌芽、落霞、许丰华等人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2013年,他们相约到南岳的后山、衡山的萱洲踏青。由于彼此志趣相投,在户外交流中产生了不少灵感。已是衡阳知名专栏评论员的李康杏突发奇想,要成立一个读书会。刚开始,李康杏定下了规矩:不定期举行读书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每个人展开讨论,职位不分高低,每次交流后,都会逼着大家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李康杏作为读书会最初创立者,也被推为大河读书会会长至今。
随着读书会的快速演化,2015年2月,曾小蕙、刘洁、清风等人的加入,使读书会流程更加正规化。读书会成立秘书处,每次活动确定主讲、副讲、主持。主讲须做好精美的PPT,副讲被定义为主讲的互补或者抬杠者,主持要全面控场,对质量不高的发言进行及时干预。
“读书会取名为‘大河’,因为二字本身带有文化属性,因此大河读书会的名称从此确定下来。”许丰华说,成立大河读书会的目的是携手书友共建精神家园,要把所有物质利益完全排除出去,不谈政治,只谈读书。
从去中心化社群到共建精神家园
随着大河读书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员越来越多,组织一场读书会的时间和成本也随之提高,急需匹配新的制度建设。
当时,读书会曾一度引起争议:作为民间活动,不但没给主讲一分钱还要如此苛刻地要求主讲者,是否合适?经过组织者们协商,“以公众演说重塑内容升级”的方向正式确立。不过,令组织者们担忧的是,秘书处安排一年几十场活动,疲于奔命不说,创意也会枯竭。
许小芬在主讲第60期大河读书会时,其主题是《我的诗篇》电影众筹活动。她主动向秘书处提出打通整个活动流程,使种子的概念被赋予改革的价值,因此她成为001号“种子”。
何谓去中心化改革,“种子”是什么?许丰华介绍,改革即是将秘书长为纽带的秘书处确立为资源中心,种子成为每一场活动的真正领导者和阶段中心。秘书处拥有会员部、主讲库、主持库、志愿者委员会等8个团队,种子到秘书处申报一场活动,就可以在秘书处获得这些主持和主讲的资源,也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找到这些资源。参与第一期种子培训的人,接到两个任务,第一是本年度组织一场读书会,第二是唤醒另外一颗种子。这种相互唤醒的状态,推动读书会无边际扩散,而核心就是对“种子”价值的设置。
然而,随着活动规模的放大,一颗种子基于没有团队,往往殚精竭虑。因此,2017年,大河读书会寻求新的定位,“从去中心化的社群演绎改变为共建精神家园”。
如何共建精神家园?读书会对内容和组织方面进行改革。在内容方面,实现精神家园的产品化。“书友们在大河读书会的舞台上,被激发,然后创造。他们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表达理念等方面获得了蜕变式的成长。但,精英化的道路明显阻碍了一些普通人的成长动力,使他们没有自我个性表达的勇气。大众以及普惠,真正构建每一个参与者的存在感、创造力、幸福感,才是激发文化基因形成发展成文化运动的路径。”大河读书会执行会长曾小蕙说,大河读书会从价值观、语境上做出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并从空间体验、服务体验、人际体验上,营造出自然主义的状态,使之接近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组织变革方面,推行分会计划。大河读书会总部帮助每一个分会建立一个3人的黄金团队,在培训中,传导价值观、方法论,帮助分会落地并建立辅导跟随的制度。以团队建设升级个人的努力,可以让去中心化的模式有了更好的支撑。
大河读书会总部的活动只选择节点性的,高规格,高品质,高影响力,减少数量,一年以12场为宜,并在导流上与分会建立紧密通畅的连接关系。小而美的分会活动,是大河读书会的主流。
启动三大计划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让大河读书会无处不在,静水流深,品质影响力显现,成为衡阳上空的“精神名片”——这是大河读书会组织者们的初心。
2017年下半年,大河读书会陆续启动三大计划:即溪流计划、百川计划、积石计划。
溪流计划是启动持续十年的社会实验项目。大河读书会以南岳衡山山脉为中心,选取一所环境相对宁静的乡村小学来启动计划。学校只需要提供简洁的住宿环境,以周为单位,大河读书会组织一名会员到学校住两天,在校园观察、交流、传播,每次解决一个细节问题,全程影像记录,并形成体验式日记。全年约40名会员,对内容的接力进行先行规划,并聚焦老师和学生的个案,为乡村小学打开一扇对接外部世界的窗口。
“最近,大河读书会联系衡阳县台源镇东升小学,打算在学校开展社会实验项目。”大河读书会新任秘书长谢艳说。
在全国标杆性城市建立30家分会是百川计划的内容。如今,大河读书会以无边界扩张的方式,发展大河读书会国学分会、耒阳分会、祁东分会、南江分会、经济学分会、广州分会等近10余个分会。孵化各类外部读书会近20个。大河读书会还将在全国标杆性城市建立30家分会,出品培训手册,建立模版,建立总会与分会的合作边界和权利义务界定。
积石计划,又简称为衡阳文化名片计划。积石,这一意像,代表文化的传承与输出。如果以分布全国的数十家分会为渠道,并通过现代学术产品理念对包括船山、书院、大雁文化在内的衡阳六大文化矿脉进行提炼化表达,让研究者与文化脉络一一配套,就可以让这些文化表达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出现。而且,这个文化交流网络是交互性的,一个产品化的课程就可以在全国舞台进行持续传播、扩散。
“大河读书会最大的魅力是挑战。所有人都必须脱稿进行公共演讲,必须传递有体验的思想。”作为这一理念的践行者,身为语文教师的谢艳接下第三任秘书长的接力棒,成为衡阳这一最大公益社群的操盘手。在她的带领下,一群不畏艰难共同前行的人,将继续成为文化基因的创新者。
大河读书会的书友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