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一处建筑,因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文物之后,应该吸引更多的普通群众前来参观、体会,进一步深入实现与先人的对话、与历史的接脉。换言之,要让文物建筑真正“活起来”,最大化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才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
2、 近几年,“人手一机”成为常态,各类学习App便喷涌而出。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9001.4万人,到2019年预计将达到1.6亿人。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学习类App被发现搜出“小黄文”,文章中露骨的内容只能用“辣眼睛”来形容。此外,还有中小学生在学习App里的同学圈“互撩”、为明星开撕、开黄腔。(据中青在线)
浅见:学习类APP无疑是时代的进步,现如今,却被居心叵测之人“带歪了”,相关部门应及时出手、重拳整治。要知道,这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三观的正确树立,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行业良心。
3、11月9日,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法院利用微信朋友圈可以投放广告的功能,将首批19名拒执“老赖”的信息进行了推送。据了解,在此之前,该法院还曾实行定制“老赖”彩铃、执行悬赏保险等多项举措,试图挤压当地“老赖”的信用生存空间。(据光明网)
浅见:刷刷朋友圈便能获取“老赖”信息,并非“脑洞大开”,而是很好地适应了当代人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这对于督促“老赖”履行法定义务,有望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这样创新的“治赖手段”也值得借鉴推广,以促进我国信用社会进一步构建完善。
4、 每天上课前要向老师鞠躬行礼,弯腰90度,停10秒以上,老师回礼弯腰不得小于45度;每周家庭作业,必须向父母长辈鞠躬说声“您辛苦了”,为老人洗脚一次不得少于3分钟……近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尚书中学因为这项特殊的礼仪校规“火”了。有网友说是在发扬尊师孝亲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在搞形式主义。(据新华网)
浅见:真正的感恩,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真正感恩教育应当着重“走心”,如一味地流于形式,那么“感动”的,恐怕就只有当事老师和学校了。
(本栏点评: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