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江街道:美了“面子”,靓了“里子”
■本报记者 刘思远
白天,驱车驶入耒阳市城北东路、振兴路等主干道,只见道路两边的建筑被整治一新;晚上,步入水东江社区、桥头社区,往日扰民的大排档和烧烤摊都已不见踪迹……这是耒阳市水东江街道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自今年8月耒阳市打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战”以来,水东江街道一直把它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落实责任推进大整改、整合资源提升大环境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环境“面子”、“里子”的提档升级。
落实责任,推进大整改
水东江街道占地11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0万人,因一河(耒水)之隔,该街道与耒阳主城区相比,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均相对落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耒阳市抢抓机遇,转型升级,水东江街道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计划投资40亿元的铜罗洲城市综合体、耒阳“七大城市新片区”之一的鹿岐峰新区以及涉及3000余户、近3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等三大项目先后启动并紧张推进……
如今,摆在街道面前的是,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环境治理也刻不容缓,如何做到两手抓两手硬?街道党工委书记陆冬生告诉记者:首先要通过推行“网格化”、“路长制”,将责任层层落实,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找到负责人。
一方面,该街道将城区部分划分为17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班子成员牵头负责,1名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全面推进“网格化”环境整治。另一方面,将辖区内的城北东路、振兴路两条主干道分成四段,分别由水东江社区、桥头社区的支部书记和社区主任担任“路长”,负责对路段周边的环卫清扫、交通整治、拆违等市容市貌整治。
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街道按照“一日两督查、一周一汇报、一月一评比”的原则,对相关职能单位、居委会进行督查考核,每月根据督查考核评比依次排名,兑现奖罚。
整合资源,提升大环境
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配套设施完善、“软”“硬”环境综合提升等方方面面。
为此,水东江街道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先后与交警、城管、规划等部门联动,开展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马路市场、交通秩序和违法建设等五场整治大会战。同时,每个社区招聘了10名市容纠察员,劝阻、纠正不文明行为。“多方联合行动,改变了‘单兵作战’的执法模式,有助于提升工作能效。”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街道还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党员干部、代表委员、青年志愿者和普通市民积极参与整治行动,形成了“上下同心共建魅力花园”的局面。
11月15日,记者在振兴路沿线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施工,种植绿化植被。原来,为确保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水东江街道在完成16.8万平方米的背街小巷改造的基础上,计划投资100万元实施“还绿工程”,对街道城区部分所有裸露可见的土地进行植绿铺草,让每位市民都能够真正体验到“推窗见美景,出门到游园”的和谐宜居生活。目前,该工程正积极有序推进,预计11月底可基本完成。
除了近期的“还绿工程”,该街道还有一个远期目标,就是在提升硬件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城市“软环境”——即市民素质。为此,该街道创新手段,积极筹备组织文明商户、文明市民、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评比活动,以此增强大家的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和文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