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到1943年,胡志明主席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写下了“登山登到高峰后,万里舆图顾盼间”的诗句。中国唐代诗人王勃也说过:“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中越关系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登高望远、携手努力,为开创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亚洲和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在越南国会的演讲》
【出处】
然天下之理,不可穷也;天下之性,不可尽也。有穷尽之地者,其唯圣心乎?有穷尽之路者,其唯圣言乎?故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解读】
《八卦大演论》是初唐诗人王勃的一篇易学文章。在王勃的家学渊源中,易学传承有自,其祖父文中子王通即为一代易学大家。王勃的易学思想属于北方易学的阴阳象数一派,带有以卦爻变化推知人生穷通的特点。
在《八卦大演论》中,王勃指出天下之理不可穷,天下之性不可尽,只有圣人之心、圣人之言方可穷尽。接着用两组比喻说明“圣心”“圣言”的高屋建瓴:“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意谓站在大海之畔看众流归海,就可以尽览海纳百川的壮观景象;登临泰山看群峰朝揖,就可以明了山巅和山麓的主从关系。
王勃的上述比喻可能是受到孟子的启发。《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孟子的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了东山(指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江河湖水所吸引了。
事实上,王勃与泰山还是颇有渊源的。史载,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封禅泰山时,王勃即献《宸游东岳颂》。总章元年(668年),王勃作《九成宫颂》再次讴歌封岱之典,中有“川分帝子,控鲲壑而疏源;岳动天孙,拥熊山而列镇”之句。因此,王勃很可能曾随侍封禅泰山,所以才会有“登泰山而览群岳”的真切感受。(杨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