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桐梓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一座英雄的山。
当我们又一次来到桐梓山,正是农村俗称“七月半”的日子。桐梓山的秋天扑面而来,桐梓山的风声扑面而来。
我们是被一阵风吹来的。
温情的秋风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就像我们在桐梓山面前走来走去一样。风中有影,风中有声。风将宋乔生送到这里,风将我们送到这里,风给所有人设计了无数个方案或出了一道难题。九十年前的宋乔生们在被来自命运深处的风堵住后,便毫不含糊地选择了革命,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风也使我们在风里思索,这里的风与许多地方的风大不同,这里的风铆足了劲。1992年,民政部将这一方天地挂上了“革命老区”的铭牌,风将更多的细节说给了伫立在风中的人听。
我们在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根据地旧址伫立良久。这是一栋幸存下来的建筑面积约七十平米的砖木结构房,房子仿照原样修葺一新了。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这栋房子,就像遇到一个驼背的老人似的,房子侧面由几根树木强撑着,一根根树木像极了一个个临时护卫者,他们久久不敢大声出气,生怕一出气会闪了老人的腰。如总闸门的大门,仍由原来的两扇布满皱纹的木门掌管,再被一把铁锁紧锁,也是锁不住屋里的秘密。透过有间隙的木门或窗子看去,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也留不住。或有风和风声。这些木门和窗子上的视觉留白,是为接纳风声雨声,是为他们很方便地带来一只只眼睛添上一双双耳朵。房子前面的一只马槽孤立着,马和马料成了马槽的回忆。在山上的战壕,幸运者说不定还能捡上一颗面目全非的子弹壳。村干部有次把一批保存好的旧枪旧刀拿过来给我们观看,刀枪们早已锈迹斑斑,丝毫没了当年的锐气。
大门的一侧,新制了一块入党誓词内容的红色宣言,宣言如一团腾出的火,如一阵果敢的风,齐齐飘荡在桐梓山的天空。这里的天空是明亮的,空旷的,八十多年前的历史恍如昨日,一幕幕场景像倒回放的录像带。我想,宋乔生们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靠什么求生存?房子下面的一口水井仍在,我们来一次喝上一回,清甜清甜的,冰凉冰凉的。可是这个秋天,我们的脚步被一丛丛深深的草木挡住了去路,我们在不远处只是看,看清亮亮的水像一道长长的答案填满这口井,看历史的光影在这里留下斑驳的足迹。
如果说桃李庵是这里的乳名,桐梓山就是这一带的成人名了。桐梓山村是在去年的并村中由杨合村和大众村合并更名而成。人们留住了桐梓山的根。
桐梓山被众山相拥,我们被桐梓山相拥。桐梓山的秋天是我们的秋天,我们的秋天也是桐梓山的秋天。秋天这个收获季节,一个声音总在桐梓山上空回荡,再大的风也吹不散,吹不走。什么时候能好好挖掘这方天空下的素材,创作出一部纪实小说?什么时候能在桐梓山上空演绎一场有关桐梓山题材的战争片,重燃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这些该是一个个多么幸福而幸运的等待!
在秋天的桐锌山,我们还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也许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