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平
如果说乡村是个大舞台,一幕幕精彩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激情上演,尽管演员在不停地变换,那么,乡村草垛是舞台上永恒的聚光点。
乡村草垛是乡亲们用稻草堆成的,象征着村民富足、祈盼、恬淡和温暖。收割完晚稻,北雁南飞,天气转凉,稻谷脱粒后,乡亲们将稻秆捆起来,随意一丢,站成一排,像一个个列队的士兵。天高云淡,秋阳高照,稻秆被晒干后,根根柔滑干燥,色泽金黄,满是特有的醇香。乡亲们提着稻草尖收拢来,有的用长竹竿将稻草穿成一串,一路颤颤悠悠挑回家;有的用土车装成一车,用绳子捆紧,吱呀吱呀,运送到禾场边,就准备砌草垛。其实,砌草垛很有讲究,首先,得选择一个背风向阳的平坦地方,中间埋上一根长竹竿,与地面垂直,固定草垛重心;然后,将一扎扎稻草堆起来,像砌屋一般,以竹竿为圆心,从四周不停地堆砌;注意“圆心”要高,“圆边”要矮,不然雨水倒灌,稻草会发霉腐烂;草垛底下要用脚踩结实,不然,砌不到一人高,就会垮塌下来。同时,至少要两三个人配合,一人砌,两人递,下大上小,砌到中间,与下面平行,越到上面,收缩得越快,顶部逐渐收缩成圆锥型,既美观大方,又能遮风挡雨,远远看去,像一座宝塔,更像草原上的蒙古包。乡亲们还挥舞锄头在草垛四周挖出一条小水沟,用来排雨水。草垛有大有小,大的,可将十几亩稻田的稻草收拢来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小的,也是用几亩稻草堆砌而成,有一个大人高。在能者的指挥下,经过众人铺打、压实、顶抛、堆砌等动作,层层叠叠垒起,一个个形状端正、表面平整的草垛谦和伫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整个村庄被大大小小的草垛包围着、点缀着,乡村草垛与秋风染黄的树林相互点染,构成一幅浓烈的乡村水墨画。
草垛对于农民来说至关重要,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爹常说:日子过得心不慌,全仗着草垛撑腰。的确,草垛的作用大得很,主要是将稻草贮存起来,供当年冬天、来年春夏生产生活之用,乡亲们生怕草垛被偷或被烧了,将草垛堆在家门口。一是用来当柴火。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柴”字摆在首位。那时,农村没有煤炭供应,乡亲们一日三餐煮饭炒菜,经常用的是稻草,灶口边的稻草烧完了,农妇便到草垛边扯一把稻草夹到腋下就走,方便快捷。“灶口难填”,一口灶一年不知要烧掉多少稻草?村庄上空,老是飘荡着稻草的清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炊烟代表着农家的兴旺发达,如果家里断炊了,也就是饿肚子的危机出现了。二是用来当牛饲料,整个冬天到次年春天,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地上的草早已枯萎,关在栏中的牛无法外出觅食,牛的饲料主要是稻草,每头牛每天消耗的稻草在七八把以上,吃不完的,垫牛圈,给牛保温,助其安全过冬。“牛是农家宝,种田不可少”,善待耕牛就是善待自己,每户农家都对耕牛不敢有丝毫怠慢。三是用来搓绳子编织稿荐当床垫,织稿荐的稻草要长,用耙头梳掉干枯的稻草叶,剩下光光的秸秆,织出来的稿荐整整齐齐,锃光泛亮,铺到床上,一股淡淡的清幽香味弥漫开来,使人感到暖和温馨。每到冬天,不少农家织稿荐,成为农家一道别致的风景。有的农民将编织的稿荐送给左邻右舍,让人感到人世间的另一种“温暖”,有的农民还将稻草当鞋垫,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四是用来织草座垫、草沙发、草鞋。五是用来织草包,用机械织出来的草包比较牢固,主要用来装泥巴,筑堤坝,抗洪抢险。六是用来捆吊东西,那时农村没塑料袋,捆东西通常用的是稻草,不污染环境。每逢赶集,乡亲们一手将一根稻草系到鱼嘴上,一手用稻草捆着两斤猪肉,一路颤颤悠悠走回家,好不神气!
草垛是农家身份的象征。草垛越多,越大,彰显出主人越勤快越能干;草垛越小,显示出主人越呆滞越懒惰。据说以前姑娘找婆家,也将对方草垛是否厚实作为择偶条件之一。
草垛是昆虫的护身符。冬天到了,大雪封山,气温降至零度左右,一些青蛙、蝙蝠、麻雀、蚂蚁、跳蚤,甚至连老鼠,都钻进草垛中安家落户。猫围着老鼠无可奈何,只有在草垛边“咪咪”地叫着;狗不时伸出前爪,在草垛边的地上一顿乱搔。鸡和麻雀们仍不时用脚爪和尖嘴寻觅草垛里被遗落的谷粒……母猪在栏中叫,母猪下崽了,爹搂上一把稻草,塞进猪栏,为可爱的猪崽子垫出一个温暖的“窝”。到了第二年春天,草垛上猛然长出几株青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活泼顽皮,陡然为农家增添了生机。
草垛边是村民聚会的场所。白天,村民端着饭碗,抽着旱烟,蹲在草垛边天南海北地谈论着国际国内村内村外的新闻,释放出一天的辛劳;放学后,孩子们喜欢到草垛边蒙着眼睛捉迷藏,围着草垛“抓强盗”,躺上草垛猜谜语……追逐、嬉闹、喊叫,玩耍得开心疯狂,脸上淌满了热汗,摔上一跤,屁股沾了泥巴,从草垛上扯把稻草擦干净,直至大人喊回家吃晚饭。冬天,草垛周围散发着一种暖气,缺吃少穿的山里孩子站在草垛南面,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夜幕降临,一些青年男女来到草垛边相依相偎,窃窃私语,轻轻地呢喃着情话。到了次年春天,天气回暖,乡亲们又从草垛上扯出几把稻草搂着,到秧田里去捆秧苗,在田里插下一行行嫩绿的禾苗,播种着当年的希望……
乡村草垛是时代的产物。当年,草垛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泰然端坐在村口,安静地倚着冬日的暖阳,在人间烟火中凝望着日子,在季节轮回中守望田野。如今,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煤、液化气和电成了村民的主要能源,每年只留下一些稻草喂牛和垫猪圈,村民睡上了毛毯或电热毯,稿荐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农民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镰了,收割机将水稻收割后,稻草绝大部分用来当作有机肥料肥田。乡村草垛已成为大家记忆中的风景,尤其是冬夜,那一排排草垛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村口,在月光的映照下,牢牢地把守着村口,护卫着白衣港的安宁,如同一个个英勇可爱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