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思远 特约记者 夏建军
宽敞的农舍里饭香四溢,电冰箱里瓜果新鲜,电脑、微波炉、空调、洗衣机等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这就是衡山县岭坡乡中峰村村民的现代化生活。可就在三年前,这里还是当地有名的“电力困难”村。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岭坡乡中峰村等13个村一直由坐落在该乡的红旗小水电站供电,只是象征性地交一点电费,相当一部分村民一直不愿进行农网改造和同网同价。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家用电器增加,用电负荷也相应大增,导致用电质量极差,加之线路普遍老化,私拉乱接现象随处可见,安全隐患重重。而且引用电问题多次引发群体事件,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小水电村的移交和接管,成为多届县委、县政府希望解决的难题。
“我家100瓦的灯泡有时只比煤油灯亮一点”“用电没保障啊,经常停电”……2013年,国网衡山县供电公司福田供电所党员服务队到这些村检修农业生产线路和农村配电变压器时,经常听到部分村民这样唠叨。
国网衡山县公司决心要解决这个困扰县委县政府37年的难题,并将这个几村电网改造作为当时电力系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为彻底解决当地群众用电“最后一公里”问题,国网衡山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积极协调当地村委会,对一些思想上有“疙瘩”的老人做工作,并挨家挨户上门宣讲电力安全知识,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负责施工的福田铺供电所员工克服了偏远山区路程远、大型设备难以抵达使用等困难,早出晚归奋战在一线……通过周密部署、广泛宣传、耐心解释、反复劝说、艰难协调、紧张施工,仅用四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四个村高低压线路和1378户装表到户的改造任务和接管工作。37年悬而未决的历史性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当地干部群众无不交口称赞,衡山也成为了全市首个小水电村清零县。
以打造一流农网“精品工程”为理念,在农网改造项目施工中,国网衡山县供电公司严格按照国家农网项目建设“典型设计”为标准,狠抓工程项目质量,严把架设安装工艺。2014年建设的石门二变台区还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全国百佳农网改造工程;2015年,金台村三组变农网改造工程获得国网百佳工程提名。
